繁体版
资讯 / 正文

恒山区小恒山街道兴隆社区:“幸福小院” 打造社区“银龄”幸福新地标

在兴隆社区大广场旁,一处仅20平米的小院,院墙藤蔓掩映,角落堆着形态各异的树根与石块——这便是10位平均60岁的国企退休党员倾心打造的“幸福小院”。多年来,老党员们秉持“以艺传情、以刀铭志”的信念,不仅以刻刀雕琢出无数红色作品,更将匠心融入社区民生点滴,使“幸福小院”成为居民心中温暖的“红色驿站”。

香港新闻社7月19日鸡西电 在兴隆社区大广场旁,一处仅20平米的小院,院墙藤蔓掩映,角落堆着形态各异的树根与石块——这便是10位平均60岁的国企退休党员倾心打造的“幸福小院”。多年来,老党员们秉持“以艺传情、以刀铭志”的信念,不仅以刻刀雕琢出无数红色作品,更将匠心融入社区民生点滴,使“幸福小院”成为居民心中温暖的“红色驿站”。

一、刀锋刻初心,红色文化“活”起来

“这树根纹理神似南湖波浪,我们特意保留这份天然‘初心’。”80岁的党小组长张师傅轻抚作品,目光珍视。在“幸福小院”,红色创作俯拾皆是:冬日,社区广场的积雪被塑成“万里长城”,雪块在老人手中化作栩栩如生的镰刀锤头;春秋时节,他们深入山林河滩,将废弃树根雕成“井冈山会师”“长征路上的丰碑”,将普通石块打磨出“为人民服务”的苍劲字迹。 

这些作品不仅是“党史教材”,更成为社区的“红色地标”。老党员们每月开设“雕刻里的党课”,边凿刻边讲述:退休的车间书记张师傅,常结合工业发展史阐释“高质量发展”。迄今,小院已创作红色作品40余件,举办党课3场,吸引上百居民、学生及邻社区专程前来学习。

二、匠心连民心,民生实事“实”起来

“幸福小院”的刻刀,既能雕琢花木石,也“雕琢”着生活细节。老党员们总说:“退休不褪色,居民有需,咱就搭把手。”

修补方寸暖人心:院里常备砂纸、扳手、螺丝刀,老党员化身“社区维修工”。见独居张奶奶家木椅松动,他们携工具上门,加固之余更将边角打磨得光滑圆润;发现楼道扶手掉漆起刺,他们借来油漆,年轻人感叹:“爷爷们比物业还细致!”三年来,累计维修家具、门窗、小家电120余件,居民亲切称其为“小院工匠”。

调解帮扶聚人心:凭借国企多年群众工作经验,老党员成为“金牌调解员”。去年夏,二楼装修噪音引争执,退休的邢师傅登门,未讲大道理,而是带双方在小院共磨木料——“邻里如这木料,需慢磨方显光滑”,一席话化解矛盾。他们还组建“暖心小分队”,每周探望独居老人、检查水电。 

传艺带新促共治:小院公益课堂不独授雕刻。老党员带居民用废旧木料制作板凳、花盆架,料不足便去废品站“淘宝”,成品优先赠予困难家庭。居民小李学艺半年,不仅成为雕刻好手,更主动加入志愿队:“大爷们说‘手艺次要,心齐是真’,如今我也想出力。”小院已培养5名“居民学徒”,他们跟随老党员参与环境整治、活动组织,形成“老带新、齐参与”的治理氛围。

三、微光成火炬,红色精神“传”下去

如今的“幸福小院”,早已超越“创作场所”的范畴。居民自发送来木料、工具,孩子攒零花钱买砂纸;更令人动容的是,受老人感召,社区年轻人成立“新匠人马甲队”,夏日助搬石料,冬日代扫积雪,并学着征集“微心愿”——“张爷爷想要小木凳”“李奶奶需防滑拖鞋”,收集后由“新匠人”与“老工匠”携手完成。 

这把传承初心与匠心的刻刀,正在兴隆社区续写新篇。老党员们以最朴实的行动印证:基层党建的生命力,深藏于件件为民服务的实事里,映照在一代代人接续传承的初心上。

责任编辑:吴玉林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