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会大学跨学科本科课程部于2025年11月11日至12日,在校园内举办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科普拍档”低碳生活教材共享平台启动礼暨“惜碳”下水礼学生作品展。活动旨在推广海洋减碳的意识,并正式启动一个全新的共建共享科普网上教材平台。为期两日的“惜碳”下水礼展出了32组由浸大跨学科一年级学生创作、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水下生物”为主题的教材,鼓励公众在享受生活(识叹)的同时,也要珍惜地球资源,实践低碳(惜碳)生活。

跨学科学生创意无限 “惜碳”教材寓教于乐
本次“惜碳”下水礼展出的作品,由修读全球挑战课程的跨学科一年级学生设计,他们运用跨学科知识与创新思维,将复杂的海洋保育概念转化为富有趣味和教育意义的中、小学教材。

在众多展位中,一个名为“塑”司“廊”的回转寿司吧台模型引人注目。团队巧妙地借用香港市民和孩童都喜爱吃的寿司,生动地呈现了塑胶污染的恶性循环:人类制造的塑胶垃圾流入海洋,分解成微塑胶后被鱼类误食,最终又透过食物链回到人类餐桌上。展台上的每一件“寿司”,都是由小组成员们在屯门蝴蝶湾海滩捡拾的塑胶废料制作而成,配上手绘的菜单,极具讽刺意味,引发参观者深刻反思。来自跨学科课程艺术及科技专业的组长罗满怡同学分享道:“我们希望用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中小学生明白海洋塑胶垃圾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当看到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被‘塑’司‘廊’这个名字吸引,并对这些塑胶寿司露出惊讶的表情时,我们就知道这个创意成功了。”
另一组学生则使用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WWF)的“海鲜选择指引”为资源,创作了名为“Sustainable Bites”的增强现实(AR)互动体验。摊位模拟海鲜市场的场景,参观者只需用手机扫描卡通海鲜图卡,萤幕上便会跳出相应的3D海鲜模型,并以绿色(建议)、黄色(想清楚)、红色(避免)三种颜色,清晰标示其可持续级别。来自跨学科课程数位未来与人文学科的陈永键同学是该组的组长,他表示:“香港人对海鲜需求极大,却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我们希望透过AR技术,将WWF专业指引中囊括的知识,转化为简单有趣、易于公众理解的互动体验。”他称,团队在开发中克服了寻找合适软件和短时间内制作大量3D模型的挑战,期望作品未来能继续完善,帮助更多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明智的海鲜选择。

启动全港首创共享平台 “科普拍档”推动全民减碳
本次活动的核心项目“科普拍档”低碳生活教材共享平台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资助,由浸大跨学科本科课程部主办,并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协办,是全港首创的共建共享科普教材平台。平台以“海陆空”为三大主题,分别聚焦海洋减碳、推广食用本地食材及可持续旅游。平台取名为“科普拍档”,寓意邀请全民成为科学普及的伙伴:“拍”代表拍摄及制作低碳生活教材,“档”则指每位参与者都能成为网上平台的“档主”,分享自己的作品。项目期望透过讲座、工作坊及比赛等形式,鼓励大学生、中学生等从日常生活中发掘灵感,制作短片或小游戏等科普教材并上载至平台,为公众提供具体且生活化的低碳实践方案,推动大众从认知层面走向实际行动。
展望未来:深化跨学科协作 鼓励公众参与
为期两日的活动吸引了超过1,000人次参观,包括众多中、小学生及浸大师生,现场气氛热烈。浸大跨学科本科课程部总监暨首席讲师何咏茵博士表示:“我们希望透过『科普拍档』这个跨学科共建共享平台,连结社会各界一起参与科普创作,把低碳生活的理念带进校园、家庭和社区,从改变一点一滴的日常习惯开始,共同守护海洋与地球的未来。”
全球挑战课程(Global Challenges)是香港浸会大学跨学科本科课程部设计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以跨学科视角,分析和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复杂社会、科技及环境问题。课程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批判思考,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设计创意的解决方案,并强调团队合作、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通过探索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际议题,学生能够提升全球视野,装备自己成为具备多元能力的未来领袖。(完)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