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目前正面临严峻的固体废物处理问题,现有的堆填区即将饱和,为有效解决垃圾处理难题,政府决定兴建焚化炉。焚化炉可大幅降低垃圾体积,并能转废为能,发电供应城市。预计香港首座大型焚化炉设施,香港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第一期即I·PARK1 [源·岛],将在2025年落成并启用。今日(23日),民建联立法会议员李世荣受邀参观深圳能源旗下,位于深圳龙岗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
在参观过程中,李世荣表示垃圾焚烧处理厂的整个处理流程高度自动化、智慧化,垃圾从运输进厂到焚烧发电,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这里,垃圾不再是令人头痛的污染源,而是通过焚烧转化为清洁的电能,供给城市的千家万户,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参观后,李世荣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快香港第三座焚化设施的规划兴建,在规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厂区周边的环境相容性。采用先进的焚烧技术和环保设备,确保尾气排放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最严格的标准,消除市民对于环境污染的担忧。
二是要注重多功能的融合,可以效仿深圳,将公共休闲和公众教育融入其中。例如,打造屋顶花园、休闲步道等公共空间,供市民休闲娱乐;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中心,通过互动展示、科普讲座等形式,向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支持率。
三是加强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合作,大湾区城市可以共同投资、合作处理都市固体废物问题。积极探讨合理利用大湾区内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实现资源的共用与互补,共同应对城市固体废物的挑战。同时,香港还可以与大湾区城市共建共用转废为能设施及循环生态圈,着力发展电动车电池回收,汽车、船只拆卸等可循环再造产业,服务整个大湾区。
总括而言,李世荣说,内地在这方面为香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香港在建设同类型设施时,应充分吸收其先进理念和成熟技术,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区域合作,打造出具有香港特色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为香港的可持续发展和大湾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李世荣希望在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同时,提升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成就“无废”湾区。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