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现有的电子显微镜科技面临著高成本、体积大等限制,亦需要极度低温环境以避免电子与研究样本产生作用并导致辐照损伤。为突破上述樽颈,香港城市大学团队正致力研发“量子电子显微镜”的创新技术,目标是实现电子束和样本产生“零作用”,并已开发出一款可在室温下操作的紧凑型扫描与透射一体化的电子显微镜。项目最近更获政府“产学研 1+计划”拨款资助。
这项目名为“脉冲空心锥扫描与透射一体化电子显微镜的商业化计划”,由城大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陈福荣教授领导,最近获得创新科技署的“产学研 1+计划” 拨款资助,该计划旨在释放本地大学在研究成果转化和商品化方面的潜力。研究团队计划未来三年内把这项革命性的高倍电子显微镜创新技术商品化,推出市场及量产, 为电子显微技术带来新的里程碑。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SEM)是许多现代科研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生物样本到纳米结构,TEM 及 SEM 电子显微镜都能提供超高放大率及极高解像度的图像,帮助 科研人员研究各种材料既复杂又精密的细节。
然而,无论是透射还是扫描电子显微镜使用的高能量电子束,均会对脆弱的生物样本造成严重的辐射损伤。故此,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科研人员采用了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cryo-TEM)技术,即是先把蛋白质置于玻璃态冰层中,然后才进行观测,以减少高能量电子束造成的辐射损伤。但冰层的引入会对显微成像带来图像杂讯,导致解像度下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陈福荣教授及其城大科研团队基于他们在城大福田研究院研发出的尖端技术,创制了一种创新的“脉冲电子空心锥照明混合 TEM/SEM 电子显微镜”。
这创新的显微镜系统在多方面克服及解决了现有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限制。首先,新系 统的脉冲电子源减少了对软材料样本的辐射损伤,这对于保护生物样本尤其重要。其 次,透过空心锥照明技术产生的样本放大图像,其“对比度”是传统透射电子显微镜 模式所产生的明场图像的四倍,遂能够更详细及清晰地对样本进行成像。此外,城大 团队亦利用之前已开发出的色差和球面像差校正器(CS/SS)技术,进一步提高显微影 像的空间解像度。
而这套混合 TEM 及 SEM 的电子显微镜系统是座枱型,比传统的 TEM/SEM 电子显微 镜体积细小得多,而且更具成本效益。它可以在 15-30 keV 的低电压范围内操作,亦 能够在普通室温下进行 3D 蛋白分子重建和纳米材料研究,较冷冻电子显微镜更佳。
团队亦展示了新的电子显微镜系统在多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均能提供极高解像度的 成像,包括可以优于 10nm 的超高表面解像度,对印刷电路板上的金属接触点、纳米 颗粒和其他生物样本进行成像。
团队相信,新设计的电子显微镜最终可以做到在透射模式下观测蛋白质和分子的3D立体结构,以及在扫描模式下观测纳米材料并应用于半导体和晶片检测。
“与现有的桌上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系统相比,我们最新研发的脉冲电子空心 锥系统提供了优异的SEM电子显微成像质数,能够与市场上最好的桌上型系统媲美。” 陈福荣教授续说:“此外,现时市场上并没有电子显微镜产品的质量能够达到我们新 系统的同等高质量。我们的脉冲空心锥照明系统具有独一无二的卓越性能,能够使用 透射电子显微境(TEM)模式进行 3D 立体蛋白质重建,这是现时桌上型 SEM 所无法做到的。”
“在 RAISe+计划提供资金以及我们业界伙伴的支持下,我们计划在三年内为这款创 新、小巧而又功能强大的混合模式电子显微镜建成生产线,以便把高质电子显微镜商 业化及量产。”陈教授补充说。
陈教授长期从事材料科学和电子显微镜的尖端研究,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翘楚。2023 年4 月,他和城大的科研团队率先创建了一款结合了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模式的“高 时间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成为全球首个达成这一重大突破及成就的大学研究团队。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