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中大设杨振宁教授吊唁室 10·23起开放供公众悼念

香港新闻社10月22日报道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振宁教授于2025年10月18日辞世,享年103岁。中大于大学图书馆内大学校史馆设置吊唁室,供市民前往签署吊唁册及留言,缅怀其卓越贡献。

香港新闻社10月22日报道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振宁教授于2025年10月18日辞世,享年103岁。中大于大学图书馆内大学校史馆设置吊唁室,供市民前往签署吊唁册及留言,缅怀其卓越贡献。

中大校长卢煜明教授表示:“杨教授毕生贡献学术,是世界知名理论物理学大师,无数科学家景仰的泰斗。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人,更是一位和中大有深厚渊源的良师。杨振宁教授在物理学领域成就卓越,对中大学术发展贡献良多,对中大师生,特别是年轻后辈关怀备至,总是循循善诱、倾囊相授。杨教授的离去对全球学术界,是无可估量的损失,但他留下的学术宝库,将会继续启迪后人追求理论物理学的真谛。在此悲痛时刻,我们与杨教授家人同心哀悼,并对他的贡献表示衷心敬意。”

杨振宁教授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科学家,他与李政道教授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创华人学者获此殊荣的先河。1954年,杨教授和米尔斯共同提出了“非交换规范场论”(即杨米场论),这项开创性工作奠定了现代粒子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杨教授对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物理学发展,尤其是粒子和统计物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70年代起,杨教授多次访问中国,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进展尽一己之力。1997年,杨教授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3年后定居中国,从此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间。

杨教授与中大结缘于上世纪60年代,自1964年应邀来港演讲后,经常到访中大并担任教研工作,历任荣誉教授、博文讲座教授、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对中大尤其是物理系之科研与教育发展,勋劳卓著。杨教授于1997年获中大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杨教授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奖项、文章、信札、手稿慷慨捐赠予中大,大学于2002年设立杨振宁学术资料馆收藏这些珍品。中大亦已将馆内藏品数码化,建立“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在线系统”(http://cnyangarchive.cuhk.edu.hk/),开放予公众、学者及研究人员浏览。

自诺贝尔奖后,杨教授的研究屡获荣誉,包括润福德奖(1980)、奥本海默纪念奖(1981)、美国国家科学奖(1986)、富兰克林奖(1993)、鲍尔奖(1994)、爱因斯坦奖(1995)、俄国波哥柳波夫奖(1996)、昂萨格奖(1999)、教皇学术奖(2000)、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2001)、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06),以及求是终身成就奖(2019)等。

杨振宁教授吊唁室详情

日期:10月23日至10月30日(公众假期暂停开放)

时间:

星期一至五 上午9时至晚上8时

星期六 上午9时至下午6时

星期日 中午12时至下午6时

地点:沙田香港中文大学本部大学图书馆大学校史馆低层

献花安排:吊唁人士可于邵逸夫夫人楼天台花园草坪上的杨振宁教授铜像旁摆放鲜花。

交通:大学为吊唁人士提供穿梭巴士服务,往返港铁大学站(A出口外)及大学图书馆。(约20分钟一班)

公众查询:39438603

责任编辑:吴美玉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