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香港 / 正文

团结香港基金提6项建议 倡订立医社服务策略协调晚期照顾服务

团结香港基金今天(9日)发表新一份题为《晚期照顾早策划 医社同行心愿达》的政策倡议报告。

(由左至右):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员杨乐思、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叶文祺、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博士、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周嘉俊。

团结香港基金今天(9日)发表新一份题为《晚期照顾早策划 医社同行心愿达》的政策倡议报告。有鉴于政府推出《维持生命治疗的预作决定条例草案》,就预设医疗指示立法,基金会认为此举有助促进晚期照顾的发展,又认为香港需要发展全面的晚期照顾服务,惠及患者、照顾者和其家庭,同时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基金会建议政府发展以人为本、照顾市民尊严,且协调有序的晚期照顾服务,并从系统、服务及教育三大范畴作出有系统的改变,并对此提出“一个框架、两个界别、三种策略”等共6项建议。

一个框架方面,预设医疗指示正进行立法程序,为晚期照顾的发展奠定基础。政府应藉此机会加强推广预设照顾计划,让市民可以及早表达其对自身晚期照顾的意愿和身心社灵的需求,以至得到所需支援。现时香港社会上的预设照顾计划差异甚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此,政府可与大学或非政府机构合作,制定一个全港标准化的预设照顾计划框架,以保障市民的晚期照顾权益。借鉴英国、新加坡和澳洲的成功经验,该框架应涵盖专业人员培训,将预设照顾计划纳入医健通,并协助医院的不同部门(特别是急症室)与其他医疗和社福机构能就此进行有效沟通。

两个界别方面,有鉴于目前晚期照顾服务零散,政府应订立一个连接医社的服务策略,以清晰界定不同组织和专业人员的角色及合作模式,确保病人能获得协调有序的护理服务。在医院系统内,策略应强调纾缓治疗与其他专科的互补作用,而医社之间则需要有效沟通途径。参考新加坡及本地的例子,此沟通途径应整合现有的服务转介网络,从而简化病人过渡至合适社区服务的流程。具体而言,政府应设立一套医院与社区服务紧密配合的协调机制,全面评估患者需求,为他们匹配合适的服务,并定期进行跟进,以确保病人能获得贯通医社界别的晚期照顾服务。

三种策略方面,将聚焦于公众、社区专业人员、以及医疗和社康人员培训的领域,全方位提升香港市民对晚期照顾的意识及技能。现时,虽然市民对晚期照顾认识较浅,但对此并不抗拒。政府应策略性地针对不同生命阶段和准备程度的市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推广生死教育。例如,通过生死教育为改变并纳入中小学课程,从小培养公众对晚期照顾的正确认识。另外,针对健康状况转差的市民及其家人,医疗和社康人员应主动提供关于预设照顾计划的资讯,为市民后续制定相关计划及预设医疗指示奠定基础。

此外,对于正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医社服务的社区专业人员和义工,政府应推出认证机制及提供诱因,让他们接受培训成为预设照顾计划辅导员,及后于不同服务环境中提供有关的咨询服务。普及预设照顾计划培训亦有助于建立社区专业人员和亲友传达晚期照顾资讯途径。再者,政府应从医疗和社康人员的培训着手,于大学课程及在职培训中加强晚期照顾的元素,强调平衡疾病管理与改善患者生活品质的重要性,避免出现过于侧重治疗护理的情况。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博士在开幕致辞中说到,随着预设医疗指示的立法,公众对晚期照顾的重视日渐增强,希望藉此契机扩大晚期照顾讨论范围,帮助市民及早表达自己对晚期照顾的意愿,同时呼吁政府整合和协调现有医社资源,降低市民获得全面晚期服务的门槛。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叶文祺表示,通过“晚期照顾一二三”,即一个预设照顾计划框架、医社两个服务界别、三种教育策略,我们希望能推动香港发展以人为本、照顾市民尊严,而且协调有序的晚期照顾服务,从而满足市民的身心社灵需求。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周嘉俊认为,香港在预设照顾计划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可以参考美国“Respecting Choices”预设照顾计划辅导员认证培训,为不同背景的参加者提供培训,授予参加者与不同健康状况的市民讨论预设照顾计划的技巧。

责任编辑:米莱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中国4月制造业PMI降至50.4% 连续两月扩张

二十屆三中全會7月在北京召開

布林肯:最新停火提案“非常慷慨” 盼哈马斯做正确决定

香港最低工資最快今日公佈

美軍援未改俄烏僵局 5月兩個重要日期值得關注

政府就强制举报虐儿草案提修订 容许专业人员有合理辩解下不举报

陈国基:爱国教育不靠“硬销” 冀善用民间资源发挥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