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疫情后港童近视率创新高 中大研眼药水及红光疗法控制近视

近视会遗传,因此父母近视一直是儿童近视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研究发现,即使父母双方均没有近视,孩子患近视的比例较新冠疫情前高。

中大多位专家出席记者会。

为全面评估新冠防疫措施对本港儿童近视比率的影响及复常后的情况,中大医学院团队早前进行一项以人口为基础的研究,了解及分析6至8岁儿童在新冠爆发前、新冠防疫措施生效期间和复常后三个时期的近视率变化,今日(30日)公布结果。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系主任兼何善衡眼科及视觉科学讲座教授谭智勇、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何善衡眼科及视觉科学讲座教授彭智培、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研究助理教授张秀娟、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副教授任卓升出席记者会并分别就近视患病率和近视防控国策、近视可导致的并发症、新冠疫情及复常后香港儿童近视患病率及后疫情时代近视爆发新形势下的挑战与应对等方面进行介绍。

据介绍,近视是全球常见的眼疾,一旦出现就不能逆转,而且愈早发病,往后出现深近视问题的可能性就会愈大,增加罹患包括青光眼、黄斑病变、白内障和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的风险,这些疾病均可导致严重视力障碍,甚至致盲。疫情期间,学童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大幅减少,而近距离工作的时间增加,极易导致近视发展和加深。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收集20527名6岁至8岁儿童的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他们在2015年至2021年间的近视率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年幼学童在经历一年多防疫措施后,6至8岁儿童患近视比率较疫情前上升5成,达历史新高,6岁儿童的近视率更增加一倍。

近视会遗传,因此父母近视一直是儿童近视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研究发现,即使父母双方均没有近视,孩子患近视的比例较新冠疫情前高。另一方面,年幼儿童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在疫情下,增加患近视的风险较其他儿童高。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期间,儿童户外时间较疫情前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1.5倍,在恢复面授课程后,儿童的生活方式,包括户外活动、近距离工作和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并未回复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预料未来数年,香港儿童的近视患病率可能居高不下。

针对这一现象,现时光学矫正和屈光矫视手术可提高视力,但无助减少近视眼由于眼轴增长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团队建议学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至每日2小时及每周14小时,家长和老师亦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培养“不太长、不太近、不太暗”的良好阅读习惯,及少于30分钟阅读、保持30至50厘米距离并确保避免在黑暗环境工作,以控制和预防近视。

此外,采取有助于控制儿童近视发展和加深的治疗也同样重要。近年多项研究表明,低强度红光(Low-level Red Light,RLRL)能有效延缓近视进展且无明显不良并发症,治疗一年后,与对照组相比,红光治疗组近视进展控制可达73%。

庭嘉小朋友在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时,双眼近视400度,疫情后8个月近视度数加深至双眼525度。这时她采用0.05%阿托品眼药水治疗方法,每晚一次,使用后8个月(2020年8月)的近视缓解至左眼475度及右眼500度。今年5月,庭嘉小朋友使用阿托品用药3年时,近视度数为左眼570度和右眼500度,较2020年8月时的变化为左眼近视度数下降25度,右眼近视度数上升50度。

团队目前已开展研究,探讨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结合低强度红光疗法对4至12岁儿童控制近祝的疗效和安全性,针对近视在100度至1000度、散光少于250度及双眼近视度数差距少于200度的4至12岁儿童展开招募,指小朋友4岁起近视情况会快速加深,研究希望成功帮小朋友控制近视达8成至9成,避免发展成为深度近视。有兴趣人士可以WhatsApp (91371925)或电邮(childreneye@cuhk.edu.hk)联系研究团队。

责任编辑:苏静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