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志斌
9月13日,以“携手十载 共建共赢”为主题,香港第八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隆重开幕,这是告别疫情时代,迎来的首次以线下形式为主体的国际盛会,共吸引了接近6000名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政商代表,其中包括10多国的官方代表和多名国际商界重量级人物,以及逾100个代表团和超过35家央企参与,数目之多为历届之冠。自2016年起,特区政府每年都会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以期望推动香港、内地以及海外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寻找和创造投资及商贸合作机遇,共同搭建合作共赢的跨国经济平台。据相关媒体的报道,自该论坛举办以来,“至今已有逾150多个国家及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实现了3千多个合作项目,逾一万亿美元的投资”,也极大地提高了沿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基础设施。
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在闭幕式环节,特首李家超指出:“在‘一国两制’下,香港拥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既受惠于内地的庞大市场,也是连接内地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透过视像在开幕环节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表示,“希望香港深化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经贸网络;希望香港完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资金融通;希望香港聚集专业服务,进一步发挥人才优势;以及希望香港深化人文交流,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
丁副总理的“四点希望”,既反映了香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也是中央对香港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担当功能平台角色的嘱托和希冀。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和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红利倾斜,也离不开融入世界、跻身国际化的历史脚步。“一带一路”是向世界讲述香港故事底气的一个机遇,而高峰论坛更是为站在由治及兴十字路口的香港展示自我的“黄金大舞台”,它尤其可以为本地以及内地企业缔造更多的商机,特别是聚焦、加强以及深化中东以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正如李家超所说,“作为国家与世界之间的重要桥梁,香港正扩大与‘一带一路’伙伴在贸易及投资、创新科技、基建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以谋求共同利益和达致共同繁荣。”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专门强调:“中央政府完全支援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换而言之,在“一国”领导和统筹下的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其“两制”的独特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挖掘和凸显。“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转型的大战略,更是跨国跨地区的世界合作之大蓝图,香港要维持其国际化、全球化的中西合璧之地位,就更要在“一带一路”的版图中,抓住商机,吸引人才,为中华民族和平崛起和亚非各国共享发展红利作出自己的建设性贡献。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也是借由香港向世界展示中国和平崛起底气的一扇窗口,是香港参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重要一幕,更是探索超越西方霸权发展逻辑、建立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更是另一种经济学的实践,另一种国际关系的构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中获取互利共赢的经济效应,协助发展中国家的转型升级,缩小国际间的发展鸿沟,让亚欧非陆锁国享受开放发展的经济红利。”然而,以美国为首的不少西方国家近年来不断诋毁和抹黑“一带一路”的初心构想,还不怀好意地“警告”亚非拉国家不要陷入中国的债务危机。美国如此处心积虑地阻拦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却也免不了暗中较劲,意图打造另一个美国为中心的、横跨欧亚的经济走廊。
据美媒报道,9月9日,美国、印度、沙特等国家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场边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建设“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IMEC)。“IMEC的参与者包括美国、沙特、欧盟、印度、阿联酋、法国、德国与意大利,各国预计共建两条独立走廊:连接印度和波斯湾(又名阿拉伯湾,Arabian Gulf)的东部走廊,以及连接波斯湾和欧洲的北部走廊。这份美版的欧亚经济蓝图,大有跟中国“一带一路”分庭抗礼的意味,故此不少经济学家和媒体将之称为“新香料之路”(the New Spice Route)。一边靠着打压中国崛起来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东施效颦,拉拢和搭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全球经济合作网络。毋庸置疑的是,在新一轮全球化时代,有机且广泛地联络世界,深度发展区域跨国合作是必要的生存之道。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美版的亚欧合作版图也必然会给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带来新一轮的全球竞争。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份“勇”不仅是关乎商贸经济乃至技术人才的“硬实力”,也是关乎胸怀格局的“软实力”。作为汇集中外技术和商贸机遇的东方之珠,为中国的崛起增加香港的“勇”与“力”,这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一国两制”带给香港面向世界,自由发展的活力和锐气,“一带一路”则为香港的故事走向世界展现了东方的底气和底色,只有将“一国两制”下的“目光北上”和“一带一路”中“拥抱世界”相结合,这才能凸显香港“两制”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归属。
(作者为中国侨联委员、资深评论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