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苹果还在树上的时候,我就已经全卖出去了,每斤售价比别家的要高出四毛钱左右。”山西省临汾市吉县柏东村47岁的果农景建林,尽管不善言谈,但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今年的收入是我历年来最高的,47万!”
景建林是当地的苹果种植能手,跟苹果打了20多年交道,他的苹果园从当初的7亩到现在的15亩,品种不断更新,收入逐年提高。如今,他住着别墅,开着轿车,小日子过的比苹果还甜。
据了解,柏东村总耕地面积3000亩,90%栽植的都是苹果树,而且每年都要更新树种,提升果品质量,年收入最高的果农能达到50万元左右,户均收入10多万元。
柏东村是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吉县苹果因果型端正、着色秀红、甜脆可口,被誉为好看、好吃、好存的“三好”苹果,曾先后荣获首届全国农博会苹果类唯一金奖、第三届中国农博会“名牌产品”、“中华名果”等称号,被指定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招待特供果品。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28万亩,年产苹果22万吨,年产值12亿元,果农人均果品收入上万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县抓住境内昼夜温差大、海拔高、光照足的独特生态条件,开始发展苹果产业。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扩面积、上规模。定期邀请果树专家到田间地头培训,提升果农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水平。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公司+科研院所”等产业化经营模式,筹建了吉县苹果产业研究院,相继建设了苹果优良矮化砧木繁育基地、脱毒接穗采穗圃和分枝壮苗培育基地,培育了双脱毒矮砧优新品种苗木。
吉县还积极更新老果园苗木,目前已嫁接栽植双脱毒抗重茬苹果矮化砧10万株,扦插、移植大田20万株。吉县苹果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窦兴华介绍说,这种果树产量高,栽植的第二年亩产就能达到上千斤,第四年进入盛果期。而且管理方便,还不用套袋子,能给果农节省一大笔钱。整体效益比传统果树要高出40%。
吉县建设了智慧化种植生产管理系统,应用了智能化水肥一体技术、安装了智慧气象与生产环境监测设备。在全县雹灾多发、频发区域建设了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点5个,搭建防雹网15000余亩。建设了高新科技园、标准示范园、生产孵化园“三类园区”,实现了技术规程、物资采供、机械作业、包装宣传、产品销售六统一。
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吉县还建设了两个果品深加工企业,年产量6500吨,年销售额5000万元,苹果花茶、苹果酒、苹果汁小馒头等系列产品不仅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还出口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16个果品包装企业,年销售额4700余万元。39座苹果贮藏库,年贮藏能力15万吨,实现了季产年销、均衡上市。
“吉祥吉县,吉地吉品”。在吉县,“小苹果”挑起了乡村振兴的“金扁担”!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