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观点 / 正文

天津如何走出沉沦的困境?

其实,最能反映天津的尴尬与困惑的定位是“政治护城河”。2017年至2022年,天津与河北双双成为首都的“政治护城河”。虽然有“政治”这个定语,但护城河终究还是护城河。言外之意,就是天津与河北,要护卫首都的政治安全,一切都要为政治服务。

文|吕催谷

京津冀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资料图)。

2月26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纪念日。在这个关键节点,京津冀三地纷纷举办各种活动,纪念这项国家战略的实施。各大媒体开始盘点总结,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十年,亮点纷呈,成就斐然。

然而,没有人注意到天津的失落。在媒体宣传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就中,有一项是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万亿之巨,北京为4.2万亿,天津为1.6万亿,河北为4.2万亿。而2018年的天津GDP还是1.88万亿。

GDP缩水之谜

如今,每年的GDP排名,已经成为天津人的一大痛。让天津人不忍直视的GDP排行榜,天津一路下滑,如今前十名内已经找不到天津。

“这是天津的耻辱,是从清朝洋务运动以来至今,长达150年左右未有的耻辱。”一位天津籍的文化学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作为北方沿海城市,天津崛起于洋务运动时期,坐镇天津的直隶总督李鸿章让天津成为了北洋的核心。从那时起,天津开始成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都市。

晚清与民国时期,是天津的最高光时刻,九国租界、中西合璧,成为天津的耀眼标签。新中国成立后,“京津沪”一词成为国内一线城市最流行的简称,但天津的光芒逐渐被首都北京掩盖。

新中国定都北京后,北京大力发展工业。1953年,天津GDP被北京超越。1989年,伴随改革开放的红利,广州GDP超越天津。1996年,风头最劲的特区深圳GDP超越天津。自90年代起,人们常说的“京津沪”越来越少人提及,“北上广”的说法开始逐渐兴起。进入00年代,“北上广”一词正式流行。

2006年,天津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天津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北方特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国家第三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还是国家第一个综合改革创新区。

全国的目光再次聚焦天津,滨海新区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投资、大开发。天津GDP也随之开始爆发,GDP增长率多年居全国第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开始之年,天津人均GDP更是位居全国各省第一。

天津GDP迅猛增长的势头,一度让“经济第三城”广州危机重重,广州领导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了担忧。

2018年,天津GDP达到18809.64亿元,天津人都在盼着第二年超2万亿。谁知,2020年初,伴随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天津2019年GDP被削减为14104.28亿元。按当年4.8%的增速来计算,天津至少被削减了5000亿元。也就是说,天津经济总量一下子被砍掉了四分之一。

所谓“露多大脸,就现多大眼”,伴随天津GDP的大幅削减,苏州、成都、武汉等城市纷纷超越天津。天津开始进入“灰头土脸”的至暗时期。

天津1

港口经济撑起天津经济半边天。图为天津港俯瞰图(资料图)。

经济总量的大幅削减,官方的解释是“挤水分”。天津GDP为何大幅被砍?坊间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虚假数据多,都是泡沫;一种说法是,为了治理重污染,实现蓝天梦,天津关停了3万多家散乱污小企业;还有一种说法是,2015年的大爆炸,导致了天津化工产业的崩盘,而化工产业则是天津的“顶梁柱”;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北京划走了大量GDP,如天津港、中海油等大型国企的经济贡献都被算作北京的GDP。

在北京、河北人民纪念京津冀战略十周年之际,天津是非常失落的。十年之中,天津GDP先后被重庆、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超过,直接跌落至第11名。

“堂堂直辖市,混到如此地步,实在太丢人!”这是很多外地人对天津的评价。伴随天津GDP排名的大幅下滑,紧随天津之后的宁波、青岛都看到了超越天津的希望,纷纷摩拳擦掌。最有意思的是,青岛、郑州等城市已经开始做起了“北方第二城”的幻想。

有专家分析认为,长期以来,天津GDP都是靠投资拉动,大投资就大增长,投资少就增长慢。同时,国企占比过大的天津,还面临着严峻的国企债务压力。

2019年,一份全国各省债务率排名显示,天津以425.9%的债务率位居全国第一。有人形容,天津破产了。不过,让人略感欣慰的是,相较2018年,天津债务率下降了44.5%,下降幅度也同样排第一。下降的原因是,天津综合财力的增速大于债务总额的增速。

为了化解地方债务,2023年,国务院重拳出击,点名12个债务大省,要求各省不得新建大项目,同时要求压缩投资完成率超过50%的项目投资规模。天津赫然在列。少了投资,GDP增长自然不会好看,近几年GDP增长缓慢的天津,再次处于极度尴尬的状态。

滨海新区发展之困

2015年8月12日,本是一个平静的夏日。那天夜里,当人们还沉浸在梦乡中时,滨海新区核心区上空突然巨响如雷,伴随冲天的火焰与巨大的冲击波,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此次事故爆炸总能量约为 450 吨TNT 当量,直接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

此次大爆炸发生的2015年正处在滨海新区高速发展时期,这个偶然的事故后来被认为是天津与滨海新区结束辉煌的最重要节点。

“8.12”大爆炸后,作为全国最大的化工城市,天津对化工产业开展了史上最为严厉的整顿,滨海新区583家危化企业成为整治对象,其中85家被关闭、搬迁。从此,天津不再新批、新建化工企业。

天津大爆炸

“8.12”大爆炸成为天津永远的痛。图为满目疮痍的爆炸现场(资料图)。

为啥滨海新区有这么多化工企业?因为天津是中国第一产油大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占天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2%。据2022年统计,天津的石油产量为3575.3万吨,高于石油大省新疆。这让很多人惊掉下巴,原来石油才是天津真正的特产。渤海湾海面上,每天都有坐直升飞机上下班的工人。

很多人至今还记得,曾经意气风发的天津滨海新区,推出了“十大战役”工程,总投资1.5万亿。滨海新区的官方网站上,“十大战役”的介绍气势恢宏,大有雷霆万钧之势。

作为“十大战役”工程之一,响螺湾和于家堡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最为引人关注。其中占地3.86平方公里的于家堡中心商务区被定义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金融商务区,预计耗资2000亿。

天津滨海新区的大干快上,让上海浦东新区一度非常羡慕。2010年上半年,天津滨海新区GDP正式超越上海浦东新区。但这个成绩并不被天津人认可,据传为了滨海新区的数据好看,包括天津空港等地区的经济总量全部被划入了滨海新区。

2014年,当美国NBC电视台记者走进于家堡时发现,所谓的全球最大金融商务区俨如鬼城一般,冷清的大街上根本见不到几个人。众多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空置率高得惊人。

于家堡

天津誓言打造世界最大的金融区已成笑柄。图为于家堡金融区夜景(资料图)。

在部分天津学者看来,天津如此大力气建设金融区,除了适应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需求以外,还试图分北京一杯羹,最终恢复天津在晚清与民国时期的金融辉煌。

借滨海新区的发展东风,2006年,天津正式申请设立天津证券交易所。在天津人看来,继深圳、上海后,第三家证券交易所非天津莫属。因为天津历史上,曾多次拥有证券交易所。然而,这个证券交易所最终被北京“截胡”。2021年,“北交所”正式在北京挂牌成立。

真正给天津滨海新区当头一棒的则是河北雄安新区。2017年4月1日傍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中央宣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在中央的定位中,河北雄安新区不仅是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而且还是“千年大计”。

天津滨海新区被彻底抛弃,天津人懵了。

4月1日晚间,大量人群蜂拥涌向河北雄县等地,人们带着好奇的目光与猎奇的心理,羡慕地观察着雄县的一草一木。此时,天津滨海新区寂静如初,无声地接受了作为弃子的命运。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中央赋予河北雄安新区承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任。这也就意味着,北京疏散的企业更多会投向雄安新区,而不再去天津滨海新区。响螺湾、于家堡大量的写字楼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天津人畅想的北京人坐京津城际到滨海新区上班的愿望最终还是落空了。

新贵河北雄安新区顿时风光无限,众多央企纷纷表示了落户意愿。同时,北京的大学、医院也积极在雄安新区设立分校(院)区。截止2023年底,雄安新区已经坐拥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国矿产等四家央企总部。而作为老牌直辖市,天津至今连一家央企总部都没有。天津滨海新区更是长期以大工厂而闻名。

天津滨海新区脱胎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欣然题词“开发区大有可为”。从此,盐碱地起家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16年获评全国第一,“一只机”(摩托罗拉寻呼机、手机)、“一碗面”(康师傅方便面)成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杰出代表。但名声再响,也难以改变工厂的定位。当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天津人着力建设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迫切希望摘掉大工厂的帽子。

如今看来,除了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国家级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可以算作成功,其他大项目似乎无一成功,或是虎头蛇尾,或是不温不火。

落寂的天津滨海新区重归平庸,伴随其他城市国家新区、自贸区雨后春笋般的成立,滨海新区似乎已经找不到任何优势。就连滨海新区最核心的天津港,也疲惫无力。2023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排行中,天津港在北方港口中位列唐山港、青岛港之后。在集装箱吞吐量排名中,天津港在北方同样低于青岛港。

2020年底,天津人悄然发现,天津开始提出“津城”(中心城区)、“滨城”(滨海新区)的概念。这似乎意味着,政府在有意平衡双城之间的发展矛盾,同时也说明双城无法相向融合。大概也从侧面说明,发展慢了,建成区也连不到一起了。

在天津外环西南方向,有一片烂尾楼,其中最高的一栋摩天大楼高达596.5米,高度仅次于上海中心大厦。这座大厦因为有117层而得名“117大厦”。117大厦自2015年封顶后便一直烂尾至今。

烂尾的117大厦是如此之高,如此醒目,这似乎也成了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缩影。

人口流失之痛

伴随滨海新区与天津发展的失速,人们普遍担心的“东北化”现象已经侵入天津。“东北化”最典型的一个特征就是人口流失。

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天津常住人口为1386.6万。仅仅一年后,2021年,天津统计局调查统计,天津实际人口只有1373万。2022年,则为1363万。也就是说,两年时间,天津人口减少了23万以上。

时间再拉远一些,根据天津历年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至2019年的十年间,天津常住人口基本都在增长状态。2014年至2019年,人口都在1500万以上,最高点在2016年,达到了1562.1万。那些年,天津的各种宣传中,经常有“1600万天津市民”的说法。

外界对天津是否真的存在1600万人口时常有质疑,因为天津的机场客流量、地铁客流量、公交客流量强度都比较低,总体排名与规模严重不符。即使以今天1363万的人口规模来看,天津地铁客流强度在全国排名只能位居第11位,明显不如人口规模小于天津的西安、南京、长沙。要知道,南京2023年的人口只有954.7万。人口规模在1316万的西安,地铁客流强度却是天津的2倍。

最令人惊讶的是2020年,天津出现人口断崖式下跌。2019年,天津人口为1561.8万,2020年则为1386.6万,一下子减少了175.2万。

天津为何突然减少这么多人?官方并没有给出说法,坊间猜测,更大可能是是统计原因,2020年正值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对更准确,而以往的数据,更多是天津统计局的估算,实际并不准确。也就是说,2020年前的天津人口规模确实被高估了。

在部分城市展开“抢人”大战时,天津并没有行动。毕竟在天津看来,作为老牌直辖市,户口优势明显,不愿意放低自己的身段。直到2018年5月16日,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正式对外公布旨在吸引人才的“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凡全日制高校本科毕业生不超过40周岁、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5周岁的,均可直接落户天津。博士研究生则不受年龄限制,直接落户。

此消息一出,申请者踏破门槛,相关网站瘫痪,据统计,发布第一天就有30万人申请落户天津。天津政府不得不紧急提高落户门槛。

30万申请者都是哪些人呢?其实不难猜出,一部分是在北京苦苦挣扎的北漂,尤其是孩子需要上学的北漂家长。这部分群体无法取得北京户籍,只能退而求其次。另一部分则是外省家长,想通过落户的方式,让孩子到天津上学、高考,享受教育红利。应该说,这两部分群体是大多数。

最终,根据官方统计,2018年,天津通过“海河英才”计划吸引各类人才13.3万人落户天津。这个“海河英才”计划一直在做,截止2023年11月底,共为天津引进人才47.7万人。在近六年的时间里,吸引47.7万人,这个成绩并不优秀。

最扎心的是,一边在努力吸引人才落户,一边却是人口在流失。但来的人少,走的人多,于是,天津就成了人口净流出城市。

一直以来,高考成为天津最重要且最具优势的吸引力,没有之一。近些年,天津本科录取率全国第二、211全国录取率第二、985录取率更是全国第一。为了将这个高考优势变现,天津通过卖房的方式来吸引外地人落户。大量北漂家长与外省家长为了孩子的前程,纷纷涌向天津买房。在房地产红火的那些年,孩子高考完,家长把房子再卖掉,反倒还赚了钱。

如今,这种买房落户的模式仍然存在。买房者大多选择在京津之间的天津武清落户,如果经济条件更好,通常会选择天津市区,因为市区可以上更好的学校。近些年,在北京甚至出现了一句玩笑话,“在北京混,早晚都是天津人”。

但问题是,天津的高考优势能持续多久。2023年,高考自主命题的省份只剩下了北京、天津、上海,而前一年还有浙江。据传,几年后,天津自主命题也会取消。虽然取消自主命题不代表高考分数线会提高,但至少优势有所减弱。

那些为孩子落户天津,或是自己定居天津的很多家庭,生活状态基本都是这样的:孩子在天津上学,老人看护,自己则在北京上班,或是每天往返,或是每周才回一次家。

天津想要的是在天津工作、生活的人,而很多人只是想拿个天津户口,为孩子上学,或是在天津居住,北京上班。

在繁忙的京津城际上,每天都有大量穿梭于京津两地的通勤人员。京津城际唯一的中间站为武清站,距离北京南站只有20分钟。大量通勤人员匆忙小跑,进站抢票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京津城际

京津城际是中国第一条高铁。图为京津城际进入北京市区(资料图)。

据统计,在北京的外来人口中,天津籍人口约为28-30万人。这里面当然有大量落户天津的外省人,但也有很多是天津本地人,甚至是天津市区人。这部分人大都是为了高薪、高职而来,因为天津无法提供这样的工作机会。

京津城际是中国第一条高铁,已经开通16年,在促进两个直辖市同城化方面,确实贡献不小。城际未开通时,就有人担心,天津大量的人才会被虹吸至北京,而北京外溢至天津的更多是去居住。说不好听的,就是当睡城,尤其是武清。

“人才的精明在于,会寻找经济味道,高水平的人才会寻找政治味道。”天津文化学者刘震做出了如此评价。

城市定位之难

作为老牌直辖市,天津的定位经常变来变去。

天津最常见的定位是“首都的门户”,这个定位被民间戏称为“看门”的。当然,门户不仅有“大门”、“正门”的意思,还有重要枢纽、头部重镇的意思。

“首都门户”的定位似乎与近代历史有关。鸦片战争时期,洋人多次北上天津大沽口威胁清廷,甚至发生多次大沽口之战。英法联军、八国联军通过天津打到北京,连皇帝都吓跑了。在天津威胁清廷,是洋人对付中国最有效的方法。李鸿章坐镇天津操练北洋海军,既可护卫京师,又可巩固国防,而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又成了京津的门户。

事实上,从历史来看,天津一直是京城的附属品。天津,意为天子津渡,是皇帝的渡口。不仅是渡口,天津还是一个京杭大运河的码头,漕运文化、码头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近代的天津是北洋中心,北方开放的桥头堡,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

首都的门户,这个定位基于历史、军事与地理的原因,是天然形成的,很难改变,除非京城迁走。而天津的另一个定位则与经济发展有关,是随时调整的。

改革开放后,天津的定位是渤海经济中心,也就是渤海圈的“老大”。天津电台有一档栏目《渤海金项链》,非常暗合了天津渤海圈“老大”的地位。事实上,天津作为渤海经济中心是绰绰有余的,只不过那时还没有区域经济的说法,渤海圈各城市联系也不紧密。

仅仅作为渤海经济中心,天津肯定是不服气的。中央也认为,天津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后来又有了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的定位,天津港被赋予了辐射“三北”地区(即华北、东北、西北)的重任。

北方实在太大,其实辐射“三北”更多是一种自作多情。东北有旅顺港、山东有青岛港,都是天津港重要的竞争对手。北京因为不满自己被天津用港口拿捏,一气之下与唐山合作成立了京唐港。

伴随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定位也水涨船高,被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既然是北方的经济中心,那就必然是北方金融中心,于是,天津野心勃勃,大力建造金融区,还要设立证交所。

想成为北方经济中心,天津必定和北京形成竞争关系。但北京作为国都,要养活大量人口,不可能放弃工业与金融业、服务业。与北京抢食,天津的优势是中央支持,但劣势也很明显,因为北京已经形成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天津实在难以竞争。

北方经济中心这个“title”自然不错,但紧紧维持了不到10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至今,天津被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不过,这种表述复杂的定位含金量明显不高。这个定位让天津人很不感冒。

相反,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才多少让天津人感觉提气一些。虽然超大城市有10个,国家中心城市有9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5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甚至多达20个。

要说目前天津最简洁、最经常提到的官方定位,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这个定位明显是上面给的,但定位并不高,因为很多大城市都把自己的目标定位为“现代化大都市”。当然,自己定的和上面给的是两码事。

其实,最能反映天津的尴尬与困惑的定位是“政治护城河”。2017年至2022年,天津与河北双双成为首都的“政治护城河”。虽然有“政治”这个定语,但护城河终究还是护城河。言外之意,就是天津与河北,要护卫首都的政治安全,一切都要为政治服务。

天子脚下、京畿重地,政治第一,经济第二。天津的发展必须让步于政治。

曾有权威人士分析天津的尴尬,说天津是权力与市场两不靠。天津虽然离北京很近,但无法享受到权力经济的好处。北京是权力经济的典型代表,而深圳是市场经济的杰出典范。天津作为北京的近邻,根本不可能出现活跃的市场经济。

另一个可以人为影响的定位便是区划调整。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两年后,天津正式成为直辖市。在近一百年的时间内,天津两次成为河北省会,共14年。可以看出,天津作为河北省会的时间并不长。在提到天津的落后时,很多天津人经常会拿天津降格为河北省会说事,虽然有影响,但并没有那么夸张。

很多人一直不明白,既然北京是直辖市,为何在120公里外又设立天津直辖市。其实,设立直辖市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军事原因,京城不能被一省环绕包围。天津是重要门户城市,必须直属中央才利于京城安全。二是经济原因,无论在民国时期,还是1949年后,天津的人口与经济规模、影响力都是超大城市、一线城市,提高政治地位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如今,伴随天津经济的下滑,很多人开始质疑天津直辖市的资格,甚至有人呼吁,干脆取消天津直辖市。如果真的要取消直辖市,天津肯定是河北省会,或者新增渤海省,天津定为省会。或是天津像重庆一样,扩大疆域。无论哪种选择,都要拆分河北省,这个动静实在太大。

QQ截图20240319104407

扩大行政区域是天津最好的选择。图为京津冀行政区划图(资料图)。

天津愿意不愿意重新做回省会呢?如果在以前,没有天津人会愿意,但现在不一定了。近些年,“强省会”战略流行,各省为了争夺资源,纷纷以全省之力,做大做强省会,成都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成都坐拥人口庞大的四川省,短短数年就膨胀为2000多万人的超级城市,人们戏称成都是“成冠吸”。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津籍文史学者认为,天津虽为直辖市,但没有腹地,没有可“吸”的地方。北京上海可吸全国,重庆犹如一个省,完全可以供养一个城市。

“唯独天津最尴尬,就这么点地方,还要被北京吸。如果成为河北省会,至少会比现在好一些。最起码整个河北省都会供养天津。”该学者说。

在该学者看来,作为直辖市,尤其是被河北包围的直辖市,天津非常容易被孤立,保(定)霸(州)铁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该铁路是连同天津与京广线的一条动脉,但短短几十公里的铁路,被拖了几十年,直到滨海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才得以解决。后来,相关文件流出,原来是河北的高级领导有意为之,以遏制天津向西扩张。

“如果天津是河北省会,这种问题根本不存在。”该学者说。

如果做省会,没有了直辖市的光环,天津现在的优势是否还能保留,这是所有天津人最担心的问题。

可以看出,无论怎么选择,只要做河北省会,天津都会很痛苦。目前来看,唯一可行的模式就是像重庆一样,将天津地盘外扩,如将河北的唐山、沧州、秦皇岛划归天津。但这样一来,明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相悖,别说河北,连北京都不会答应。

2023年,天津狮子林桥上的跳水大爷爆火,火出天际,网友号称是天津的8A景区。外地人到天津,第一时间就到狮子林桥打卡。结果,那里天天爆堵。天津人大为感叹,天津很久没有这么火过了。

狮子林桥旁就是望海楼,一座晚清时期的天主教堂。一百五十年前,望海楼被烧,天津教案爆发,李鸿章调任天津。从此,天津开始崛起。

望海楼静静地矗立在海河边,见证了天津的荣辱兴衰,但它也给不了天津答案。作为法国人建的教堂,或许只能告诉天津,开放包容才是正路。

如今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天津需要重新再出发。

责任编辑:Devin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政府就强制举报虐儿草案提修订 容许专业人员有合理辩解下不举报

陈国基:爱国教育不靠“硬销” 冀善用民间资源发挥协同效应

马斯克访华与李强会面 或寻求在中国推出全自动驾驶系统

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首会 陈国基冀厚植爱国情怀

林定国:国安条例不限制新闻自由 传媒可批评政府

中国3月工业利润增速同比下降 为去年8月以来首次

许正宇今赴北京出席中关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