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首先是各口岸过关人潮有变化。复活节长假首日,即3月29日当天便有约70万香港居民出境,创疫情以来新高。这个数据的背后,以港珠澳大桥最热闹,有网友分享当天出境排队5个小时。这种情况,过去只会在罗湖、皇岗等口岸发生,证明使用大桥北上的港人,越来越多了。
据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统计数据显示,3月28日至3月31日,经珠海口岸出入境的旅客累计超48.49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超过6.87万辆次。其中,3月31日,口岸出入境车辆首次超过1.84万辆次,创口岸历史纪录。
实际上,从2023年2月开始,港珠澳大桥口岸的客流、车流不断刷新历史纪录。“港车北上”2023年7月实施后,“港珠澳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车畅人旺。不少港人突破了第一次后,便已经爱上了驾车北上的便利体验。
其次,北上人群悄然发生变化。疫情前,过关人潮大多是在港上学工作的年轻人回家探亲,或年长夫妇北上邻近城市消费。疫情后,每逢假期观察过关人潮,都能发现人工通道大排长龙,入境柜枱前排队的,大多是携带小朋友的家庭。
在不少社交平台,网友会分享大湾区的“遛娃”胜地,深圳、惠州、珠海榜上有名。不少家庭反映,家里的孩子周末、长假期已经习惯了北上,200元人民币就可以在一个无动力乐园(无电力驱动的游乐设备园区)玩一整天,家长也很轻松。还有人建议,如果香港多建几个大型的儿童乐园、新界的农庄再干净一些,相信能留住有4岁以下儿童的家庭。
最后一点,对比疫情前北上消费的性价比,如今北上,是性价比之下的服务升级、体验升级。
过去在香港,北上是“便宜”的代名词。疫情三年过去,港人重返内地,发现这里不仅有高性价比,更有胜于境外高消费城市的服务。这几年,海底捞的服务已经不怎么受关注了,因为有更多花样服务变着法子哄消费者开心,消费场地也从喜茶慢慢转移至山姆超市。对于常年高压的港人而言,这不仅是消费,更似一种放松。
服务之外,体验式旅游近年非常流行。例如以往在西安、北京等景点的古装旅游摄影,现在到桂林、贵州、新疆等地,也有换装跟拍服务。爱运动的,还能参加当地的骑行团、登山团,一路上有越野车供中途休息,不需当背包客。
港人北上的背后,除了老生常谈的便利、汇率,还有太多太多的元素,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出发点都不一样,不需大惊小怪,但亦是香港思考自身优势、找出旅游产业错位发展的一面镜子。
刚过去的3月份,香港有巴塞尔艺术展、金庸雕塑展、发光蛋艺术装置,这些与内地的游乐场、小贩夜市是两种不一样的路线。抓住优势、扬长避短,独具魅力的香港,也有专属“铁粉”。(中通社记者 陈卓丁)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