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基。(资料图)
“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今日(8日)举行,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致辞时表示,今年大会汇聚粤港澳三地政府领导和商界领袖,就大湾区发展高质量人才服务、建设人才高地,集思广益。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具备“起、承、转、合”四个元素,要写好“共建人才高地”这篇大文章,同样需要这四个元素。
陈国基指出,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是推动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香港是高度开放的国际化城市,也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在“一国两制”下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担当大湾区乃至国家人才高地的门户。
陈国基说,一篇好的文章需要具备“起、承、转、合”四个元素,相信要写好“共建人才高地”这篇大文章,同样需要这四个元素。“接下来,我想用‘起、承、转、合’这四个字,与大家分享一下香港所发挥的功能。”
各项人才计划已收29万份申请
陈国基表示,首先是“起”,就是起动。随着全球走出疫情,各地发展重新出发,招揽人才的工作也重新起动,为重振经济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撑。在新起点上,香港贯彻创新突破,在2022年12月落实一系列“抢人才、留人才”的新措施,既优化多项现行的人才入境计划,并针对高薪人才及世界顶尖大学的毕业生,推出全新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
陈国基指出,各项计划推出以来,反应十分踊跃。到今年4月底,当局已经收到约29万份申请,批出接近18万宗,其中超过12万名人才已经来到香港,远超原定每年吸纳35000名人才的目标。人才到来探索机遇,在金融、贸易、创科、专业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既有助香港经济发展,也增强大湾区发展动能。
下学年起专上院校非本地生限额提升至40%
陈国基续指,第二是“承”,指的是传承。除了招揽人才以外,香港也需要培养人才,巩固优良的高等教育体系,并传承下去。凭着良好的教育基建、优秀的科研人才,以及雄厚的研究实力,香港是全球唯一拥有五所百强大学的城市,教学质量在多项国际比较研究中位居前列。
陈国基强调,政府会继续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地位,由下个学年开始,将政府资助的专上院校的非本地学生限额提升到40%。此外,将稳步增加“香港博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的名额到每年400个,以吸引更多杰出人才来到香港进行研究。
陈国基又指,同时,政府致力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验交流,推动香港与内地高等教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都已经落户大湾区的内地城市,香港城市大学也正全力推进东莞校园的办学筹备工作。
逾1.9万宗“一签多行”签证申请获批
陈国基说:“第三是‘转’,我称之为人才流转。”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各地之间的重要桥梁,全力推进人才“南下、北上”流转。自去年10月起,香港注册公司的外国人员可以在香港申请“北上”一签多行签证到内地。不论国籍,只要来到香港工作或开办业务,成为香港居民就可以享受有关便利,体现香港的独特地位。到今年4月底,已经有超过19000宗“一签多行”签证申请获批,有效期为2年或5年,反映政策广受欢迎。
陈国基表示,国家移民管理局自本周一开始,将持有商务签注赴港人士的留港期限,由7天倍增至14天,并将“南下”人才签注的适用范围,由大湾区内地城市扩展到北京和上海。有关措施将更便利内地商贸人员到香港进行商务活动,并吸引更多内地人才到香港汇聚交流。
大湾区城市签合作备忘录 加强为人才提供服务
陈国基指出,最后是“合”,也就是合作。大湾区各城市的优势和定位不同,合作空间广阔。今年1月,广东省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粤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协议》,建立合作机制,促进两地在人才培养、招揽、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他说:“为了进一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湾区“9+2”城市今天将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加强大湾区为人才提供的服务,营造一个更有利人才‘落地生根’的环境。”
陈国基对未来充满信心,指香港与大湾区各兄弟城市将继往开来,完善大湾区人才引进、培养、流动等方面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大湾区人才高地,为国家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图:港台)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