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调查:逾六成留港长者陷社交孤立 约五成有抑郁倾向

调查发现,幸福感較好的留港長者人數由去年21.9%上升逾一倍至56.3%。社會仍需關注其抑鬱及社交孤立風險。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去年8月至今年5月進行「留港長者狀況及服務需要調查2024」,社工以面談形式訪問135名55歲或以上留港長者,發現幸福感較好的留港長者人數由去年21.9%上升逾一倍至56.3%。社會仍需關注其抑鬱及社交孤立風險。

調查顯示,45.9%留港長者為「獨居」,社交孤立屬高風險的留港長者由去年79.5%下降至63%,有抑鬱傾向的留港長者由去年69.9%減少至49.6%,兩者仍屬偏高。此外,每星期最少與移民子女聯絡一次的長者普遍有較佳幸福感、抑鬱情況及社交情況。他們主要依賴視像通訊與子女聯絡,惟49.6%未能完全自行使用智能電話或沒有智能電話,令聯繫遠方子女更為困難。

此外,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在去年8月開展「社區好幫手—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提供各類活動及上門服務。調查顯示,計劃有顯著成效,54%有抑鬱傾向的留港長者在參與計劃後轉為「抑鬱傾向並不明顯」,更有66.7%幸福感較差留港長者於參與計劃後轉為幸福感較好。

今年76歲的楊女士,兩名女兒均移民外國,自己曾於2021年到外國與女兒生活約半年,最終選擇回港定居。她提到外國沒有朋友網絡,欠缺生活樂趣,回港後情緒仍然低落,確診抑鬱症。楊女士參加「社區好幫手—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認識很多同路人,恢復社交生活,更參加義工活動,找回自我價值。楊女士還介紹朋友參與計劃,鼓勵更多同路人在有需要時尋求支援。

楊女士在「社區好幫手—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中重拾生活意義。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樂暉傲創主任林漢煒分析,長者在傳統家庭觀念下,在家庭系統中找到自我價值及身份認同,但子女移民後失去生活重心與角色,亦不欲與他人分享子女移民及表露情感。大時大節容易想起往事,可能出現抑鬱情緒,加重孤獨感。

服務處提出3項建議:

第一是同行互助,重拾生活樂趣,留港長者可參與同路人活動,一起分享共同處境,共同面對子女移民後的轉變,同時學習將生活重心投放在自己身上,重建新身份與角色。

第二是覺察情緒行為,陪同協助。親友與社區人士可多加察覺留港長者情緒外顯行為,如不再參與恒常喜好活動、反映失眠問題、出現哭泣等,盡早陪同他們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第三是建構平台,提升自我價值。社福界可建構留港長者服務平台,如增設專屬小組及活動,鼓勵表露自己,一起適應子女移民後過渡期。至於適應過渡期後,應重新發掘留港長者優點與強項,促進轉化新身份,重建新生活軌跡。

在「留港長者關懷日」,公眾透過攤位遊戲及工作坊了解留港長者的需要。

另外,香港基督教服務處今日(12日)舉辦「留港長者關懷日」,透過攤位遊戲及手工藝工作坊介紹留港長者狀況,鼓勵大眾關心身邊長者。

留港長者透過藝術作品表達心聲。

「社區好幫手—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社工岑詠恩稱,許多留港長者仍有心有力,只要獲得適當協助,都能發揮所長,活出精彩的第二人生。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