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迅雷
A
2024年9月24日至2025年2月7日,“中华文明溯源”特别展览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献礼。此次展出110件(套)新石器时代至夏朝的珍贵文物,跨越5000年历史。(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
展品来自北京、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省市以及香港特区的14家博物馆和考古机构,涵盖9个考古文化和9个主要考古遗址;其中有16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大部分文物是首次在香港展出。
特展由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相关省份的文物局承办,故宫博物院丶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协办,中国银行(香港)赞助,这可谓是“强强联合”。
▲“中华文明溯源”特别展览于9月24日举行开幕典礼。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官网呈现了部分重点展品,其中的“天字头一号”是红山文化的玉龙。它是祭器礼器,出自红山文化中晚期(距今6500—5000年),呈“C”字形,长25.5,宽20.1,厚(首部)2.4厘米。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玉龙在多处出土,这一件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官网呈现了玉龙等部分重点展品。
浙江省博物馆遴选了良渚文化代表性的器物5件(组)参展,包括玉璧、玉琮、黑陶器皿等。
圆圆的玉璧,是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文物,出现早,沿用时间长,文献记载丰富;在良渚玉制重器中,玉璧十分突出,是良渚文化出土和传世最多的玉器,在反山遗址上曾经一次出土了130件玉璧。内圆外方的玉琮,是王和贵族的身份象征;玉琮后来被不同文化吸收,折射出多元文化的交流,是中华文明一体多元的重要见证。
▲良渚文化良渚遗址展区现场,展出的一组良渚玉璧。
良渚文化是尚玉的文明,以玉为贵。如果说红山文化的玉器以“巫玉”为本质的话,那么,良渚文化的玉器则以“礼玉”为本质。良渚文化以琮、璧、钺为主体的成组玉礼器的出现,代表了礼制的形成,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地至尊精神和礼乐教化精神。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绵延至今的文明。继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国家在2002年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开展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历史脉络的研究,从而实证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都邑性遗址,地处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受到了重点关注。它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更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遗址。 徐迅雷 摄
▲良渚古城遗址一景。 徐迅雷 摄
文华锦绣,文脉赓续。这次在香港的“中华文明溯源”特别展览,正是聚焦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二十多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展览分为3个单元:孕育——文明初成(距今5800—5200年前后);绽放——古国文明的发展(距今5200—3800年前后);传承——王朝时代的开始(距今3800—3500年),以此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展示连续性、包容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特征。
“中华文明溯源”特别展览展出的这些代表性文物,呈现了中华文化的“原力”。原力即“原动力”“源动力”,它是所有古典传统文化所创造的一个能量场,包围并渗透着人类。在古汉字中,“原”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如泉水从石头下渗透而出,即水流的起始处。
文化“原力”,源源不断。
B
香港有着“中西荟萃、古今交融”的文化优势,不断深化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合作,可以将香港建成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
漂亮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俗称“香港故宫”,总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是一座展示并弘扬中华文化艺术的专题博物馆,本身也是内地与香港文化交融的硕果,自2022年6月22日开馆以来,一直引人瞩目。近千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就是灵魂所在;其中不少都是首次于香港公开展出,其中部分藏品更是从未对外公开展出过。
博物馆从香港视角出发,结合环球视野,以崭新的策展手法,展出故宫博物院和其他世界重要文化机构的珍藏,不断巩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地位。
▲美丽漂亮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官网图片)
我居住在杭州,当年女儿徐鼎鼎在香港中文大学读古典文献学博士,我们对香港有着特别的感情。女儿在毕业前夕去参观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赞不绝口;我还没有机会去参观,看来得抓紧安排。
“天堂”杭州,繁华香港。对于杭州和香港而言,要书写更美更好的“杭港合作新篇章”,不仅仅要加强两地经济与科学领域的交流合作,更要强化在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这样就可以做到“文武双全”。
C
9月26日,大熊猫“安安”“可可”飞抵香港,随后前往香港海洋公园安家。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安安”“可可”,是继大熊猫“安安”“佳佳”与“乐乐”“盈盈”之后,中央政府赠送给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第三对大熊猫。(据央视中文国际报道)
▲9月26日,香港国际机场,嘉宾在大熊猫抵港欢迎仪式现场合影。 新华社图片
这两只圆滚滚的大熊猫,憨厚可爱,健康状况良好。“安安”“可可”均于2019年6月出生,5岁正是“青春万岁”的年龄。
雄性大熊猫“安安”(谱系号1183),重130多公斤,头圆体长,动作敏捷,聪明好动,性格外向活泼;雌性大熊猫“可可”(谱系号1180),重约100公斤,性情温顺、活泼好动,善于攀爬,被称为大熊猫界的“假小子”。
香港市民已经开始“花样宠宝”。
▲一岁时的顽皮“安安”。
▲一岁时的可爱“可可”。
在两只大熊猫抵港之前,为了帮它们尽快适应香港的生活,海洋公园做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他们派出4名饲养专家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参与两只大熊猫的饲养工作,熟悉并掌握它们的性情和生活习性。
广东省的竹子,甚至也提前拉到都江堰基地去进行投喂,就是为了让两个宝贝先适应一下香港的“饮食”。
首批近400公斤的新鲜竹叶——来自大湾区的新鲜“美食”,已通过专车从广州从化鳌头镇农场运往香港,成为“安安”“可可”的最初“口粮”。从化区位于广州市东北部,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被誉为广州的“后花园”;专门为赠港大熊猫服务的竹叶供港基地设在这里,甚好。
目前两只大熊猫的名字是暂定名,接下来将在全港征名——其实“安安”“可可”这俩名也挺好的,是“安可”组合,尽管“安安”与之前已去世的“安安”同名。生于1986年的雄性大熊猫“安安”,1999年与雌性大熊猫“佳佳”一起赠与香港;2022年7月21日,“安安”在香港海洋公园去世,终年35岁,等同于人类105岁高龄,是全球最长寿的圈养雄性大熊猫。
大熊猫是国宝,承传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和生态意义。无论到哪里,大熊猫的“出使”,都不要仅仅看成是经济行为、旅游行为,它本质上是文化交流行为。熊猫是“天使”,熊猫也是“大使”,而且是“文化大使”;作为“活化石”,熊猫是“物质遗产”,熊猫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D
如果说,随着“中华文明溯源”特展到来的文物,是文化“原力”的美妙呈现,那么,两只大熊猫的抵达,则是文化“愿力”的最好表达。
愿力,即意愿之力、心愿之力。愿力是心心念念要实现正向意图的一种心愿,所以愿力与心力相辅相成。愿力之间是可以相互作用的,作为一种文化的造业力,愿力代表的就是一种无私的正向利他,就是一种美好的祝愿祝福,就是一种非凡的温暖力量。
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有着不一般的文化机遇和文化魅力。圆圆的玉璧与圆滚滚的熊猫,正是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既呈现文化“原力”,又呈现文化“愿力”,期待都能成为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系《日本华侨报》专栏作家、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特约评论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