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远接受点新闻原创视频节目《议视听》专访。(点新闻记者王俊杰摄)
审计署每年定期提交《政府帐目审计报告书》及《审计署署长报告书》,涵盖多个政策局、政府部门、专责机构和公众团体的工作项目。审计署署长林智远23日接受点新闻原创视频节目《议视听》专访,详细讲解审计署工作和衡工量值标准。
五大准则衡量题目优次 力求做到全面覆盖
林智远表示,审计署主要分两类工作,一方面是作为政府帐目审计师,就财政预算案安排的开支作内部审核,确保项目符合立法会的拨款规定,另一方面是化身政府“医生”,定期发表衡工量值报告,检视政策落实工作。他透露,目前审计署有近两百名职员,百多人负责政府帐目审计,余下70多人分四组人员,分头跟进15个局的工作。与此同时,这四个组别要同时兼顾立法会帐目委员会会议和准备新一份审计报告内容,过程非常繁忙。
新一份审计报告涵盖内容非常广泛,既有青年和长者等服务对象,亦包含海陆空设施配套。林智远解释,同事会按五大准则,判断题目的优先次序,例如,公众是否关注、公帑投入金额、时间性、风险程度以及审计后能否提出建议。以避风塘为例,或许公众较少关心,但其规划和管理涉及安全性问题,对社会而言,是十分重要。他强调,尽管审计署人手紧张,但同事会做到如影随形,全面覆盖,避免政府部门或公营机构误以为项目较为冷门,不会被审计署盯上。
关键绩效指标非唯一标准 审计工作仅属上半场
新一届政府提出以结果为目标,并且要求政府部门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关键绩效指标(KPI)。林智远说,要做到施政以民为本,审计署不会单凭绩效指标来衡工量值,也会从社会大众角度出发,判断政府部门和公营机构是否“做得快、做得好、做得悭”。举例来说,早前探讨公营紧急牙科服务和长者牙科护理支援的时候,审计报告详细探讨轮候时间、轮候队伍长度、凌晨12时会否有人派队等,这些都会检视。
审计工作充满挑战,林智远直言,过往曾有部门表明,没有制定KPI,又或者提供很漂亮的数据,将自己的表现调整至年年达标,这些情况并不合理。他认为,对审计署来说,政府制定KPI不会构成压力,相反,同事变得有法可依,有规可循,部门亦较愿意配合,大大减轻工作量。
林智远续说,审计工作等同球赛上半场,要踢好整场球赛,最关键是部门如何在下半场完成整顿及改革。被问到政府部门的跟进情况,他回应指,审计署每年会向立法会帐目委员会提交进度,普遍政府部门和公营机构很愿意配合审计报告,提出改革措施,惟整改时间需要按不同项目而有所调整,例如,有项目牵涉超过70个下属机构,政府部门需时通知,并与相关持份者讨论,目前最长的个案耗时7年时间完成改革。
审计简约公屋言之尚早 已把体育项目运作放入雷达网
新一届政府推出兴建简约公屋和举办各类盛事等措施,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对于有个别人士关注计划成效,林智远重申,审计署不会讨论政策对错,而是关注政策实施时有否达到“做得快、做得好、做得悭”的目的。他解释,由政策公布、落实至进行审计,所需的时间是按年计算,例如,简约公屋自公布以来,已经有超过两年时间,现时尚未正式入伙,审计署难以评估项目表现,需要等待居民陆续搬入,并且交由部门管理一段较长的时间。
至于体育项目的运作,林智远直言,他和副署长会亲自阅读投诉内容,近期确实收到不少类似的投诉,暂时只能说明,审计署已把相关问题放入雷达网。被问到会否有具体调查时间表,他解释,审计署一般不会透露行动,以便保持机动性和确保行动保密,“要做到政府部门或公营机构不知道审计署什么时候调查,没时间准备门面功夫,敷衍了事”。
林智远补充指,过往审计署曾经就旅发局、启德邮轮码头等争议性内容的运作情况,发表报告,形容只要是公众关注的内容,审计署自然会留意。他强调,审计署全体同仁必定铁面无私,忠于职守,敢于担当,并且力求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做完之后,一定要负责部门或机构整改,为市民把好关”。
(点新闻记者王俊杰报道)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