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作出新成绩受到热议。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深圳作为经济大市,又在其中可以发挥哪些优势?3月7日,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郑永年认为,新的一年,扛起经济大市挑大梁的责任,深圳大有可为。
“抓小放大”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广东经济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一环,要想做大做强现代产业,离不开与时俱进发展新的体系。
“广东省将创新放在发展的首要地位,因为只有创新才会产生新技术,有了新技术才能去赋能老产业。同时,新技术、新兴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又可以催生未来产业。深圳培育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8大未来产业规划很重要,但经济发展依然离不开20大产业集群。现在不能仅从某个行业的发展来看待整体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把注意力转移到新技术,以及技术赋能产业上。”郑永年说。
一直以来,深圳都注重以“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双轮模式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郑永年认为,释放产业活力离不开转变思维,即从“抓大放小”变为“抓小放大”,对大企业采取“放手”的态度,让它们“出海”,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同时,政府应拿出最大诚意和力量扶持中小企业,真金白银拿出来,让更多“专精特新”生长起来,撬动产业链的“大创新”。
“深圳新的一代产业在哪里?我认为,政府应‘放大抓小’,为新产业打造空间。”
各自分工 政府企业合力推动民营经济
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备受瞩目。
民营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座被誉为“民营经济第一城”的城市,正不断优化发展市场环境、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加速释放发展动能。
民营企业怎么发展,郑永年归纳为“政府构建生态,企业构建业态”。
“近年来,随着外资减少进入珠三角地区,国资比例不断上升,我们要意识到,广东深圳还有大量的空间来发展民营企业。”郑永年说。
据悉,3月2日,深圳发布了2025年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个工作方案,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全面做好各类企业服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做好中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服务,应用前沿技术为营商环境赋能,进一步迭代推出营商环境改革政策。
郑永年对此表示赞赏。如何进一步发展民营企业?他强调,政府要构建生态,企业要构建业态。
“比如在深圳南山有不少互联网人工智能公司,如果政府能构建一个有利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的生态,让企业获得吸引包括人才在内的生产要素,他们自然而然就会选择来深圳。但政府一定是要构建生态,而非业态。”
释放活力 实现湾区教育科研人才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已连续九年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在郑永年看来,大湾区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中,就包括教育、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
“从今年两会来看,教育、科研、人才必须要结合起来,大湾区或深圳一定要形成一个大的科研、科创体系。”郑永年说。
郑永年认为,相比其他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科研转化能力强,应用场景多,有大量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吸收了无数高端科技人才,产生的效益是高校发表论文所不能比拟的。同时,大湾区的基础科研也十分强大。
“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都分布有大学和专业学校,其中,香港高校对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专业非常强,应用技术转化更是珠三角地区的强项,尤其是深圳、东莞。此外,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庞大的金融机构,大湾区人才可以在香港生活方式和深广生活方式中自由切换。因此,建立一个大的、完整的科研科创体系十分迫切,这就离不开教育、科研、人才的结合。”
如何整合,郑永年表示,首先要将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教育结合。
“深圳有部属高校、省属高校,也有市属高校,其中有大量的应用技术人才,也有基础科研人才。教育系统如何整合这些人才,是一个课题。我们一直强调要重视培养技能人才、大国工匠,深圳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郑永年说,此外还要整合科创科技元素,将分散于各个部门的科创力量进行统一。
谈及人才,郑永年认为,应抛弃唯学术论,打破“唯学位论人才”的瓶颈。
“大量的人才在高校和企业,我们要支持他们的科研,他们的技术转化,释放人才的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局限在学术帽子下。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座城市,资源应多多流向年轻人。人才改革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期待深圳先走一步,做出新的成绩。”郑永年说。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