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克勤
今年是东江水供应香港60周年,特区政府举办一系列活动,庆祝这一别具意义的重要时刻。60年来,东江水为香港提供了质量稳定、从未间断的淡水供应,撑起了香港这座“东方之珠”的日常运行。正如行政长官李家超3月31日在纪念典礼上所言,“东江水供港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血浓于水的深情典范。”60年如一日的稳定供应,亦再次深刻印证了国家是香港最强大的支持、最坚强的后盾。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地缘局势,香港更须坚定地与国家同舟共济,方能为国家作出新的独特贡献,为自身发展寻找到新的动能。
工程多次扩建改造
食水和能源是城市运转的命脉,淡水也是地球珍贵的资源。邻近海洋的香港,一直缺乏淡水资源,1963年,香港遭遇旱灾,“制水”成为老一辈港人的辛酸记忆。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东深供水工程动工。在内地同胞昼夜不分、全力赶工的努力下,完成了全长83公里的供水工程,1965年3月正式开始向香港供应东江水。这也意味着香港彻底摆脱了淡水不足的困境,“制水”记忆变成了历史。
更为不易的是,在之后的60年时间,东江水从未间断地为香港供应食水,满足城市运行所需及市民民生所用。可以说,东江水工程是香港长期保持繁荣稳定、市民安居乐业的基石之一。而东江水工程更非一蹴而就,数十年来,工程进行了三次扩建与改造。沿江两岸的城市为确保供水安全,严控污染,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机会。故此,单以金钱来计算东江水工程,不仅忽略了长期稳定供应对香港发展的战略稳定意义,也忽视了沿岸居民为工程所作的牺牲,是有失公允的。
“饮水思源”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藉东江水60周年之际,特区政府举办各类活动纪念宣传东江水工程,向新一代香港人讲述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无疑是一次良好的爱国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在鼓励社会“思源”的同时,香港亦可进一步发挥独特优势,考虑如何“开源”,为大湾区的水利供应作出贡献。
两地要合作开拓新水源
提起海水化淡,过往香港社会存在着一些极端声音,将其与淡水供应摆在对立的位置。事实上,二者之间绝非对立关系。如同电力供应,不仅需要稳定的火电、核电,也需要风电、太阳能发电与之配合,形成既具备稳定性,又有可持续性的供应体系。
而随着大湾区的城市扩张和人口扩容,东江的淡水资源亦日趋紧张。作为支撑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东江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38.3%,逼近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这也是大湾区“西水东引”战略基础工程的建设背景。无论从香港自身还是从大湾区整体视角出发,都不应将东江水视为取之不尽的资源。
故此,香港发展应用海水化淡技术,一方面可使得自身的淡水供应更加多元化,也可纾缓东江水的供应压力。不过目前而言,海水化淡的成本仍比淡水输入为高。面对这一情况,香港可与大湾区其他沿海城市合作,通过技术研发的方式进行突破,发掘降低成本的解决之道。届时,这些成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案例,也可以为其他广东省内沿海城市提供淡水供应解决方案。
饮水须思源,知恩须图报。60年如一日的稳定淡水供应,是国家支持香港的最佳例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香港更须积极主动发挥自身优势,为大湾区的建设贡献己力。通过技术研发突破的方式,为沿海的广东找出多元供水的解决之道,也可成为大湾区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注脚。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