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发表最新报告。
团结香港基金今天(10日)发表新一份题为《旧策新计助耆健 乐居活龄颐天年》的政策倡议报告,是次研究获华懋集团担任策略伙伴,结合其业界专业视角,就提升香港长者居住环境提出6项建议,冀推动长者居家安老,减轻长远医疗开支。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表示:“衷心感谢华懋集团团队全程投入,分享宝贵的专业知识及实务经验,完善研究内容,令报告建议更切合本港长者住宿需求。这份合作成果展现了商界以专业知识贡献社会的企业责任。居家安老不只是一项福利,更是社会必需品。报告强调跨部门协作的重要性,从共同支付模式到跨服务合作,透过重新构想房屋和社区系统,使长者有尊严地生活,同时为我们的未来作有意义的贡献。”
团结香港基金提出提出用以面对人口老化挑战的六大建议,一是多元政策推动长者家居改造。基金会称,善用长者医疗券支援全体长者,基金会建议把家居改造评估纳入长者医疗券奖赏先导计划,透过为长者账户追加奖赏,鼓励其寻求治疗师家居改造评估。此外,政府亦可考虑就家居改造装修服务设立新的共同支付工具,引入按年龄及经济状况审查的机制,以决定政府资助金额与使用者分担比例。
二是推动新建房屋采用包容性设计。基金会称,现时本港的公营及资助房屋设计均采取通用设计,而该“一刀切”的设计理念未必最有效满足长者多样的居住需求,因此建议政府透过修订设计手册并纳入建筑条例,牵头推动包容性设计,让房屋改动更具灵活弹性。
基金会又指,为鼓励私营机构采用包容性设计,政府可透过绿建环评等建筑评级系统纳入包容性设计清单,给予发展商总楼面面积宽免或地积比率奖励的诱因。
三是为私营长者房屋市场营造有利条件。基金会表示,私营长者房屋项目可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减轻政府负担。政府可明确定义“长者房屋”并引入分级总楼面面积宽免机制、透过限制性土地租约增加针对长者房屋发展的土地供应、鼓励发展多元化融资工具以支援长者房屋建设,以及加强长者退休财务稳定性,令其得以负担更优质的退休生活。
四是提升物业管理能力以改善长者生活质素。基金会指,政府宜推动纳入长者友善准则作为物业管理服务采购标准;同时,政府可采用“能力建设”及“能力衔接”策略,例如加强针对性职业培训课程、与长者中心社工等建立协作机制、构建一站式配对平台协助物管公司对接服务单位等,促进跨界别合作。
五是因应人口变化善用社区资源和设施。基金会表示,由于人口变化及社会变迁,导致社区资源错配或闲置。政府可以定期检视人口变化,调整现行的资源分配及重新规划社区中心服务,以配合不断改变的服务需求。政府亦可鼓励建立线上配对平台,供社区服务中心搜寻及预约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
六是优化公共空间促进长者社区共融。基金会指,政府应恒常化评估公共空间的共融性,按地区收集针对公共空间的反馈;并在此之上引入“更轻巧、更快速、更经济”解决方案,包括预留“空白空间”供不同机构设置临时设施、提供短期资助计划鼓励社区实践等,以提升公共空间的长者友善程度。
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林正财指出:“安老政策牵涉社会不同持份者及跨部门协作,其覆盖层面广、民生影响深,须由政府牵头进行高层次统筹,方能一同构建长者友善的社会。特区政府虽早于廿多年前确立‘以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方针,惟现今仍未有长者房屋政策。本港须制订相关政策订立发展框格,推动居家安老。”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老年学研究所所长胡令芳教授指出:“健康老龄化被视为实现居家安老的关键要素——此概念指出健康不仅在于避免疾病缠身或依赖药物治疗,更强调长者能够依据自身价值观维持生活自主权。因此,实现居家安老的重要前提,在于建构能够充分赋权长者的居住环境与社会支持系统,使其得以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健康老龄化。”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表示:“房屋是居家安老重要的一环——支援市民改造单位、将包容性设计融入建筑规范、鼓励私营机构在长者房屋方面有所创新等,将可创造一个令长者安全舒适的居家环境。这不仅关乎基本生活所需,更重要是长者的尊严、可持续性及对香港未来的共同承诺。”
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周嘉俊建议:“居家安老依赖社区凝聚力,从提升物业管理服务质素到跨部门资源共享,实施关键在于非政府组织、商业机构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合作。这些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且有效措施。从潜在回报而言,单是透过减少居家环境风险预防长者跌倒,就能减少56.7亿元的医疗成本。更重要是我们希望促进一个让长者在社会上蓬勃发展、而不仅是生存的社会。”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