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首登“雪龙”,香港科学家解码“南极变绿”

在中国国家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中,考察队由来自海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其中有6名香港科学家,这也是首次有香港科学家获选加入国家南极考察队。

在中国国家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1次南极科考中,考察队由来自海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其中有6名香港科学家,这也是首次有香港科学家获选加入国家南极考察队。27日,港媒刊登了对相关返港科学家的采访。

2025年4月8日,搭乘中国“雪龙”号破冰船的科学家凯旋归来。新华社图

据香港文汇网27日报道,此次科考为中国第二次在南极实施三船分航段考察,“雪龙”号和“雪龙2”号两艘破冰船均于去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前者率先在今年4月8日返回,后者预计6月完成任务返抵上海。“永盛”号货轮则在去年11月20日从江苏张家港起航,今年1月23日完成考察任务。

据此前报道,首次参与国家南极科考队的6名香港科学家中,4人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包括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副教授刘琳、地球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周达诚等,另2人是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海洋科学系助理教授黎吉映、海洋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陈昭良。香港团队的研究焦点锁定在南极的绿化现象与植被扩张。

刘琳在接受港媒采访时称,南极植被扩张实质上是气候暖化的“生物指标”,香港科学家开展考察工作的中国南极长城站,恰好位于全球升温最剧烈的南极半岛,气候暖化让这片区域冰雪减少,释放裸露土地,苔藓、地衣等植物生长期延长与扩张,“这种‘南极变绿’现象,正是解读极地生态系统气候响应机制的关键”。

刘琳在考察日记中生动地描述道:“我们发现许多小池塘孕育了多样的藻类及微生物,形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和大众印象中纯白的冰雪世界大相径庭,藉此窥见气候暖化下南极生态的冰山一角。”香港团队在长城站附近采集近300个综合样本,这些样本都已随“雪龙”号返航,并送到香港中文大学实验室深入分析。

202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立香港极地科学创新中心,打造香港成为联通内地、连接世界的极地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香港科研人员参与极地考察。

展望未来,香港中文大学希望借这次南极考察巩固科研优势,并参与今年年底的中国国家第42次南极考察,现正进行前期申请与准备工作。刘琳对港媒透露,香港中文大学拟选派两名香港科学家于今年7月至9月参加中国第15次北冰洋科考,进驻北极黄河站,为中国科技强国愿景贡献香港智慧。(完)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