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锦云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纪念,也是「港区国家安全法」颁布五周年。政府和民间举办了大量庆祝活动是市面布置,国旗区旗四处飘扬,祝贺标语横幅随处可见;特别是迎来山东舰航母编队访问香港几天,开放给市民参观,门票“秒光”,一些抢不到票的市民爬到山上遥望停泊在海港的山东舰,庆贺回归纪念的气氛相当热烈。此时此景,回顾香港回归以来的发展、尤其回顾这几年由乱而治、由治及兴历程,倍感今天的社会安定和发展成果来之不易,值得港人倍加珍惜。
香港社会安定得到强有力保障
特区政府近年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方面下来不小功夫。香港终于完成了基本法第23条本地立法的宪制责任,这是历届政府想做而一直未能达成的历史任务,而香港国安法和《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则成为香港社会安全安定的定海神针,重建了一个更加安全的香港。今年在全球最安全城市排名里面,香港排名全球第七,比英美很多城市都要安全。这是本届政府值得点赞的重要成就之一。
重视民生幸福感 初见成效
特区政府在发展经济,尤其是住房等改善民生方面也做出不少努力,香港中联办主任周霁今年六月初刚抵港上任,立马就去社区了解基层市民状况,这些都凸显中央和特区都十分重视民生幸福感。
低收入市民住房是香港另一个老大难问题,这两年也取得一些成效:公共房屋(低收入市民的廉租屋)轮候时间由6.1年下降至5.3年,缩短约9个半月;另一方面,又快速兴建「简约公屋」,今年将有约9500户入伙,等于让9500个家庭得以挣脱沉重的私人市场租金负担,或者摆脱环境恶劣的「劏房」。所有都为香港更好解决土地房屋问题和低收入市民住房困境迈出了重要步伐,提升市民幸福感。
各项国际排名近年也有所提升。去年9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香港重回三甲,再现「纽伦港」格局。根据《2024年世界经济自由度报告》,香港在165个经济体中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显示,香港全球竞争力排名上升两位至全球第三,是2019年以来首次重返三甲。
高等教育国际优势越见明显
高等教育方面取得的发展也很亮丽。香港大学已经破天荒在某世界大学排行榜位列全球第11名,香港高校不少学科其实排名也很高,比如教育学、牙医、酒店管理、建筑土木工程、设计艺术等等都十分不错,在建设「国际教育枢纽」、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和「留学香港」品牌以及放款非本地留学生名额等积极政策推动下,更多国际顶尖科研人才和留学人才选择到香港高校发展和深造。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近日向媒体表示,校方透过政府推出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至今已成功吸引约15名顶级科学家,包括海外学者,认为院校在现时社会环境下,招聘海外人才未有受到限制。
另外近期美国留学教育政策混乱,截至6月26日,香港8所官方资助大学已收到约300份来自哈佛大学国际学生的转学申请,合共发出36份录取通知书。香港当局近期也将推广「留学香港」品牌,香港教育局局长蔡若莲透露,大学校长会国际化小组于2025至2028三年期获拨款约4000万元,金额较上一个三年期倍增,以加强高等教育界的国际连系。希望打造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吸引人才来港。
可结合大湾区 积极破局
笔者7月1日受邀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的七一回归日升国旗仪式,现场气氛很好,感受到「国家」与大学联通、感受到参与者对仪式和节日的尊敬和重视,难能可贵,更加感觉到香港是一块福地、宝地!访问香港的山东号航空母舰官兵们摆出了「国安家好」的字样,是祝福也是鞭策。社会稳定已经有强有力的保障,香港这块福地宝地能否焕发新的光芒,能否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跑出新的高度,不能只靠喊口号,而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特区政府和参政治理队伍勇于作为、敢于寻求破局、不断破茧而出为社会各领域发展取得更大突破,为民生捕获更多幸福感。
其中一个非常值得努力突破的方向就是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同时也能发展香港自己,包括解决民生困境。香港高等教育已经再大湾区发展中取得不少成果,医疗领域其实也已经走得很前面了,尤其是老年人医疗券全覆盖大湾区内地九个城市医院相当程度舒缓了香港本地就医轮候期长、看牙难等难题,展现了医疗主管部门的勇于求变、拥抱变革的勇气和担当,值得赞赏!
(作者系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席)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