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赣鄱大地草木丰茂,素有“文化之邦、才子之乡”美誉的江西抚州,以其深厚人文底蕴和时代奋进之姿,迎来了一场聚焦传媒变革、汇聚思想光芒的行业盛会。
6月11日,以“系统变革 智启未来”为主题的2025传媒年会在江西抚州召开。本届年会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报业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支持下,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杂志社、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日报社、江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共抚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江西广播电视台今视频、江西IPTV、抚州市融媒体中心、抚州市属传媒集团承办。来自全国150多家主流媒体、行业机构及国内知名高校的400多位传媒人士齐聚一堂,探讨媒体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共话智媒时代媒体的变革与发展。
从工具赋能到结构重构,人工智能引领主流媒体系统性转型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攻坚之年。这一年,传媒格局深层演进,技术生态加速迭代,主流媒体亟须实现价值引领、内容生产、技术支撑和组织结构等层面的系统性重塑。在人工智能从工具层介入迈向价值协同、内容共创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不仅是行业发展的战略命题,也是推进国家传播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支点。在年会主论坛中的领导致辞环节,6位来自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机构的重要嘉宾,从战略定位、制度创新、平台协同、内容伦理等多个维度,深入阐释他们对“人工智能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理解、判断,在回应时代课题的同时,也为传媒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和实践方向。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崔士鑫在致辞中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人工智能运用规律,全面客观评估人工智能与传播领域的长项和短板,科学认识和评价主流媒体在人工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存量与增量,以AI赋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范卫平表示,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催生了新质生产力,不仅改变了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传播渠道,还重塑了媒体行业的竞争格局。当下,高质量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主流媒体的“四力”是我们传媒人面临的一个重大又迫切的时代课题,也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中国记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殷陆君分享了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四点思考:以内容为引领,把好方向之舵,开拓舆论主阵地;以技术强动力,扬起奋进之帆,勇闯融合新蓝海;以创新振精神,划起机制之桨,激活发展新动能;以担当扛责任,锚定事业之基,创造良好舆论生态。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在致辞中表示,要以AI赋能媒体主流价值提升,助力舆论阵地建设;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要强化服务意识,丰富应用场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筑牢智力支撑;要坚守主流媒体责任和使命,推动技术向善。
江西省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傅云在致辞中提出,当前新技术的发展浪潮奔涌向前,传播格局深刻变化,舆论场多元震荡,主流媒体不仅面临流量突围的任务,更肩负着价值引领的使命。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既要练好内功,更要善借外力。
抚州市委书记范小林在致辞中介绍了抚州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他表示这些成果离不开新闻媒体的鼓劲加油、提神振气。此次年会的举办将为抚州带来新闻传媒领域的前沿理念和宽阔视野,并将进一步推动抚州市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对抚州各项事业发展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从实践前沿到理论纵深,以高维对话双向赋能业界学界
“站在这样一个新征程新起点,媒体融合发展战略已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拉开了新的帷幕。”在2025传媒年会主题演讲环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以《从媒体融合到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媒体融合十年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趋势。他指出,当前传媒格局正经历深层调整,舆论生态、传播体系和治理结构面临全方位重塑。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部署,更是顺应技术浪潮、提升国家传播能力的关键抓手。
为进一步拓展研讨深度、激发多元智慧,本届年会主题演讲板块特别设置“领导演讲+专家点评”双线互动模式,邀请业界代表聚焦战略实践,学界专家紧扣理论前沿展开深入解析,在理论和实践、战略和路径之间搭建共建共享的对话平台,形成多维视角下的思想共振,推动关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深层讨论走向纵深。
“从‘铅与火’的平面媒体时代,到‘光与电’的立体媒体时代,再到‘数与网’的全媒体时代,每一次媒体革命背后都是先进技术在引领驱动。”新华网党委书记、董事长储学军介绍,新华网近年来也在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我们通过实施网页与客户端‘网端融合’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了适应全媒体传播的新型采编流程,真正实现了网、端、号的一体化生产、传播。”对储学军的演讲,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点评道:新华网的实践和思考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该主题演讲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主流媒体变革的底层逻辑和实践路径,特别是发言中提到的以系统思维构建AI模型与变革框架,既有战略的高度,又有实操的价值。
江西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龚荣生以江西台为例,以《系统性变革的“变”与“不变”》为题,探讨了系统性变革中应该坚守的和改革的重点。他表示,江西台谋定而后动,2024年12月12日正式启动“135”改革计划,坚持“思想+艺术+技术+平台”的融合创新,努力做到政治建台、新闻立台、精品优台、融合塑台、科技固台、产业赋台、改革兴台、人才强台,成为全国第二家提出系统性变革的省级广电媒体。广电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新闻与传播研究室主任、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冷凇长期关注和研究江西台的改革发展,对于龚荣生的演讲,他评价道:在数智融合创新领域,江西台堪称代表。其始终坚持国家叙事,创作了一系列新大众文艺典型作品,并树立了IP产业延展的意识。相信媒体系统性变革以及新大众文艺作品的推广能够行稳致远,更好地与产业、内容实现深度链接。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陆先高表示,主流媒体当注重提供新型媒体服务,并在媒体融合发展和媒体系统性变革中提升新型媒体服务能力,实现这一目标既能够拓展媒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又能服务社会治理、服务民生、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点评:媒体的服务核心是为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对此,张志安用三句话表达了他的观点:做好媒体服务要深耕专业,这是媒体人的初心;做好媒体服务要深挖场景,这是媒体人面临的挑战;做好媒体服务要深度变革,这是媒体人的时代使命。
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杨健分享了上海报业集团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的探索和实践。他表示,为了在系统性变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上海报业集团提出加快建设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前沿科技为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打响三大攻坚战,实现大流量、正能量和高质量辩证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清华大学教授、博导,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崔保国对此点评道:上海报业的系统性改革,为主流媒体到底改什么、怎么改提供了样本。系统性改革的重点在于体制改革。主流媒体需要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其核心竞争力。
在业界代表与学界专家的深入交流中,“系统变革 智启未来”主题论坛气氛热烈、思想交锋密集。围绕主流媒体的定位重塑、机制创新、技术赋能等重点议题,嘉宾们深入分析现状、聚焦问题要害,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路径建议,进一步深化了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内涵与方向的认识,为推动媒体深层次结构重构提供了有益参考。
四大主题聚焦发展热点,共绘融合发展新图景
6月11日下午,2025传媒年会四大分论坛同步举行,分别聚焦“人工智能与传媒业发展”“国际传播效能提升”“传媒教育变革”“市县媒体系统性变革”四大主题,嘉宾们从不同层面展开多维探讨和深度对话。
聚焦智能跃迁,“人工智能与传媒业发展论坛”深入探讨变革路径。围绕“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推动传媒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与会嘉宾就AI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交流。抚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廖晓勇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究竟是“御风而行、乘势而上”,还是“困风止步、停滞不前”,关键在于能否做出科学选择,运用智慧方法。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郭姜宁强调,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关键要看我们以怎样的价值立场和使命意识去运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秘书长周然毅呼吁,要高度关注AI引发的新型风险,统筹好创新发展和风险防控。中国行业报协会会长张超文表示,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传媒行业,是一项系统性、结构性的战略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建武、广西日报社总编辑刘昆、江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雷晴、《每日经济新闻》党委书记闻达、快手集团副总裁罗林、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李本乾、江苏广电总台副台长季建南、浙报集团传播大脑首席技术官张健等嘉宾,围绕AI技术的融合应用、媒体业态的迭代升级、传播生态的战略转型,分享了前沿实践和前瞻性思考。在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就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守住主流价值、推动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入讨论。
突出中国特色表达,“国际传播论坛”共议全球语境中的中国叙事。该论坛以“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为主题,聚焦我国主流媒体如何在全球传播格局深刻演变背景下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等议题。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原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王冬梅提出,要以精准传播构建新范式、以技术赋能打造新引擎、以文化适配引发共鸣。来自新华社国际部、中国新闻网、云南广播电视台、湖南日报社、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江西日报国际传播中心、四川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的领导嘉宾,分享了各自在国际传播实务中的探索经验和创新路径。
AI时代如何加强传媒人才培养?“传媒教育论坛”以“人工智能与传媒教育变革”为主题,聚焦AI技术快速演进背景下传媒教育的深层调整和体系重构。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利民指出,生成式AI的崛起正在重塑新闻传播教育生态,推动“教育—技术—行业”形成新型互动结构,传媒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三大核心问题,强调要精准把握传媒教育的战略方向与实践重点。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传媒教育的守正创新、跨学科融合、复合型人才建设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在三个圆桌论坛中,来自传媒类专业高校、相关综合类高校新闻学院、多家学术期刊的负责人分别围绕AI时代的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业界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等议题展开互动探讨,为推动传媒教育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与前瞻思考。
“市县媒体发展论坛”聚焦系统性变革实践,锁定“市县媒体如何推进系统性变革”这一主题,探讨县域媒体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由“融得快”向“融得深”“融得强”的战略转变。中国县市报研究会会长陈仲明指出,市县媒体系统性变革不仅是现实所需,更具有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主题演讲环节,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抚州市融媒体中心、中国视协、瑞安市融媒体中心、榕江县融媒体中心的嘉宾,分享了各自在县域融媒建设、技术改造、机制创新、内容策划等方面的经验成果与实践路径。在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系统化重构基层传播体系”展开研讨,强调要坚持内容为核、机制为本、技术为用,推动市县媒体走出“浅层整合”困境,迈向体系化、专业化、平台化的新发展阶段。
以会为契机,谋篇布局;乘势而上,继往开来。四大分论坛聚焦行业前沿,凝聚多元智慧,既展现了主流媒体在变革进程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辨,也勾勒出技术驱动和价值引领交汇融合的未来图景。
两界相辉,2024年度《传媒》优秀论文奖正式揭晓
2024年度《传媒》优秀论文奖在本届传媒年会期间正式公布。该奖项由《传媒》杂志设立,旨在系统梳理年度所刊发文章的研究成果,发现具有理论价值、实践意义的优秀论文,推动学术研究、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服务于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传媒业高质量发展大局。
本年度优秀论文评选历时数月,秉持“科学、公正、权威”的基本原则,设立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媒体单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围绕《传媒》杂志2024年度发表的全部论文展开系统评估。评选工作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定量维度,参考论文的引用频次、传播数据等学术影响力指标;在定性维度,重点考察论文的选题价值、理论贡献、方法创新和写作规范。经多轮匿名评审与集体评议,最终遴选出30篇优秀论文,涵盖传媒理论、传播实践、技术融合、舆论生态等多个研究方向,集中体现了当前新闻传播研究的主要议题、学术热点。
本届颁奖仪式设置“业界组”“学界组”两个单元。业界组获奖作者主要来自主流媒体、平台机构和行业一线,相关成果聚焦内容生产、传播模式、技术应用等重点领域,体现出强烈的实践导向、问题意识。学界组获奖者主要为高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展现出理论深度、学术规范和方法创新,反映出我国传媒学术研究在自主性、系统性和专业性层面上不断增强的水平。
专家普遍认为,本年度入选论文在选题价值、学术原创性和现实关照力方面具有较高水准,能够为传媒业深度融合发展和传播体系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多方联动,用全媒体传播力构筑传媒年会影响力高地
2025传媒年会聚焦系统性变革与智能化转型等前沿议题,通过内容引领、平台联动、渠道融合等多种方式,强化传播效能,拓展社会声量,形成了较强的舆论场聚合力和行业影响力。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中央重点新闻单位第一时间对会议进行报道,相关内容在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和行业渠道持续发酵,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以“系统变革 智启未来 2025传媒年会”为关键词进行全网搜索,截至6月16日,共收录相关新闻稿件554篇,其中APP客户端311篇、网站102篇、微信64篇、微博28篇、报纸14篇、第三方平台入驻媒体号35篇,覆盖中央媒体、地方主流媒体、重点行业平台和商业内容分发网络,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传播结构。
作为主办地媒体,江西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资源整合能力与平台集群优势,构建“大小屏联动、主副平台协同、线上线下互促”的传播机制。截至6月16日,江西台共发布相关稿件1834条,年会相关内容总浏览量突破5671万次。在新浪微博平台,话题#2025传媒年会在抚州召开#、#400余位传媒大咖齐聚抚州#引发广泛关注,其中后者登上本地热搜榜,累计阅读量超过1200万次,实现了专业传播与公众关注的有效对接。
在国家相关部委和行业组织的指导支持下,由传媒杂志社主办的传媒年会已成功举办19届,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与广播电视系统协同推动传媒理论创新、政策研讨、人才交流和成果发布的重要平台。年会始终坚持以国家传播战略为引领,以传媒学术研究为基础,以行业转型实践为重点,致力于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交流机制,服务新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和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已成为观察中国传媒发展动态的重要窗口和集聚多方智慧的战略平台。
作者系《传媒》杂志编辑部主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