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厚立
日前特区政府发表《香港营商环境报告:一国两制 独特优势》,展示本港近年在招商引资、吸纳人才等方面的成效。在关税战冲击下,有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数目不降反而上升一成,总数近万间;初创企业数目接近4,700间,两者均创新高;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接近50万宗申请;股市今年节节上升,恒生指数累计上升逾25%。香港竞争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进一步增强。
善用制度 稳固根基
报告指出,“一国两制”为香港提供了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让香港既可充分利用内地的市场和资源的同时,又保持与国际社会的紧密联系。香港国安法的实施更进一步巩固了这一优势,为本港经济发展注入稳定性、确定性和可预期性,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环境。据香港美国商会《2025年香港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75%的企业认为香港是亚洲的国际商业中心,83%受访者对香港法治有信心,九成企业认为香港欢迎外资的态度没有改变,另有79%受访者在未来三年内无意将其地区总部迁出香港。事实证明,香港的制度根基稳固,得到国际社会对香港的营商环境高度认可。
在安全稳定的营商环境保障下,报告提出香港要增加投资多项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金融科技、绿色金融、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及新型工业化。这些新兴产业不仅为工商界开拓全新蓝海,更有助于重塑产业结构、提升价值链水平,为香港经济注入成长动能,具体在以下几方面反映:
首先是香港可利用自身世界级的融资平台与监管环境,加速绿色技术研发的资本转化,推动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发展,建设自身成为亚洲可持续金融创新的策源地;此外,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高端制造与生物医药等新型工业,可重塑产业价值链,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应用场景与香港的制度优势,大力发展低空经济,有望在物流、城市管理等领域开辟全新蓝海。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特别是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香港的创科之路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战略发展。大湾区内完善的产业链、庞大的应用市场与充沛的科研资源,与香港的国际资本、自由流通的资讯和智慧财产权保护优势,形成完美互补。深港河套、前海、横琴等合作平台,正是两地创新的“催化剂”,让香港的创科构想得以加速腾飞。香港一直积极巩固和深化国际交往合作,担当“一带一路”重要功能平台角色,而且坚持维护国家安全、法治和廉洁精神,确保香港市场自由流动,金融投资、供需买卖、商业咨询等活动顺利开展,市场资讯及数据自由流通。
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
特区政府近年积极推出各种政策措施支援本港不同方面的创科发展,成效有目共睹,例如在“创新及科技基金”下便设有不同类型计划。当中,“大学科技初创企业资助计划”支援由大学团队成立的科技初创企业,将其研发成果商品化;“创科创投基金”鼓励私营机构投资合资格的本地创科初创企业;获拨款100亿元的“产学研1+计划”至今已批准29个项目,金额超过20亿元,资助来自教资会资助大学、有潜质成为成功初创企业的研发团队。深圳近日发布《深圳市科技创新领域宽容失败履职尽责认定工作指引(试行)》,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有了系统化可操作的制度保障,值得香港借鉴,营造鼓励创新、支持担当、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推动资本投入到更多的创科项目,为香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注入源源不绝的新动能。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岛各界联合会会长)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