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未来科学大奖基金会设立的“未来科学大奖”(下称“大奖”)今日(8月6日)在北京和香港两地连线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今届“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的得主。今届共有7位杰出科学家获得殊荣,其中“生命科学奖”得主为季强、徐星、周忠和,嘉奖三人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物质科学奖”获奖者为方忠、戴希、丁洪,因他们在拓扑电子材料的计算预测以及实验实现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则由卢志远获得,以表彰他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的贡献。
由2016年至今,已有46位杰出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殊荣,包括卢煜明、施一公、袁隆平等知名科学家。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以录像方式致辞。他表示,多年来,香港科学院是特区政府推广科普的重要伙伴,一直以来在不同层面推动香港的科研成就和发展。10年间香港科学院已经举办超过500场大大小小的科学活动,助力香港培育创科人才及提升整体的创科氛围,是香港科学界的中坚力量。他希望香港科学院与未来科学大奖继续携手传承科学精神,启发科创智慧,为国家和世界的科学进步和培育未来科学的新生力量作出贡献。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25轮值主席王连涛致辞时指出,未来科学大奖的“未来”二字承载着双重期许:一是表彰具有开创性、能改变学科发展轨迹甚至改变人类未来的科学成就;二是相信这些杰出科学家将持续探索前沿,以其智慧及潜力为世界带来突破性贡献。王连涛说,今年大奖迎来十周年,这不仅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大奖将坚守初心,持续发现和表彰引领未来及改变世界的科学成就。
未来科学大奖2025捐赠人大会轮值主席王强表示,过去10年,他见证了大奖由诞生到成长的每一步,每一位获奖者所代表的科学成果都经过时间的严格检验,并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正推动人类认知的边界,展现了卓越的贡献。
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恭贺获奖的科学家。他形容今年“双喜临门”,既是未来科学大奖十周年,香港科学院也迎来十周年,这不仅是庆祝过去的成就,更是展望未来辉煌旅程的重要时刻。卢煜明表示,“感谢香港特区政府继续支持我们在香港举办这场科学盛事,携手激发香港的科创氛围,点燃了社会对科学的兴趣,并成为推动中国以至全球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让世界更认识大中华地区的科研实力。”
卢煜明强调,今年的大奖周活动将更加贴近社区和群体、让科学走进生活,触动每一位市民;颁奖礼首度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也希望让科学融入文化艺术。
未来论坛2025理事执委会委员孟亮表示,未来科学大奖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援,正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让这一高水准的国际科学盛会连续两年在香港成功举办。通过香港这一国际视窗,大奖得以与全球关注科学的朋友们共享“科学盛宴”。未来,大奖希望影响越来越多人,一同为科学公益事业添砖加瓦。
据悉,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有连串活动,包括10月22日举行的科技论坛、10月23日的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5年度会议、10月24至25日一连两天的科学峰会、10月26日的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与青少年对话,以及同日举行的2025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与音乐会。这项科学盛事将有不少海内外的重量级嘉宾获邀出席,包括多位历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201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Professor Randy Schekman、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rofessor Arieh Warshel、2020年及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Professor Reinhard Genzel及Professor David Gross,以及多位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等机构的院士。在9月底及10月期间,亦分别在香港科学馆及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两个公开展览,欢迎公众参观。
(点新闻记者刘妍伶报道)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