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伟国
本港早前经历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文台在短短数小时内两度发出黑色暴雨警告,第二次黑雨警告维持超过11小时,天文台总部单日雨量更打破自1884年以来8月份最高纪录。尽管面对如此极端天气,社会运作仍然基本维持,市面在雨后迅速复常,亦无造成重大人命伤亡,这绝非侥幸,而是有赖特区政府启动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发挥“全动员”机制的协同效能,多年来的基建投入和科技应用亦初见成效,值得肯定。社会各界也应向所有在恶劣天气下紧守岗位的公职人员和前线员工,致以由衷的敬意。然而,气候变化的挑战未来只会愈趋严峻,特区政府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持续投入资源,以更宏观的视野、更系统性的规划和更先进的科技,并加强区域协作,不断完善防灾抗灾体系,建设世界一流、安全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结合科技 提升基建水平
特区政府建立的紧急事故应变机制行之有效,并在应对这次暴雨当中发挥出关键的作用。由政务司司长领导的跨部门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持续运作,实时监察市面情况,确保各部门协调一致,迅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这种“全动员”模式,尽量将突发极端天气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减至最低,体现了特区政府以市民安全为优先考虑的“以人为本”施政理念。
在具体应变工作方面,各个专业职系部门迅速反应、各司其职,展现了高度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功不可没。渠务署出动180支紧急应变队伍,动员约620人及动用多部包括“龙吸水”强力排水机械人,有效处理全港29宗水浸个案,并重复巡查240个水浸黑点,成效显著。土力工程处迅速应对约20宗山泥倾泻报告,提供24小时应变支援,确保斜坡安全。路政署派员清理被泥水、杂物淤塞的路旁集水沟,尽快重开受影响路段。消防处亦处理了数十宗被困升降机和树木倒塌的求助个案,为市民解困。这些部门的努力,充分证明香港拥有一支专业、高效的工务及紧急服务团队,是保障香港城市安全的重要基石。
今次暴雨,社会总体安然无恙,也反映特区政府以基建与科技双轨并进的防灾策略奏效。特区政府多年来在防洪基建上持续投入,包括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加建蓄洪池,这些大型工程切实提高各区的防洪能力,例如黄大仙等水浸黑点已明显改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引入创新科技,例如渠务署引入“龙吸水”排水机械人,又在全港安装超过300个实时水位监测器,可以更精准地预判和应对水浸风险;土力工程处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数据,协助估算山泥倾泻风险。这些科技应用,无疑为本港防灾工作装上了“智慧大脑”和“强效手臂”。
完善机制 加强预警
然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日益频繁且更具破坏力的极端天气,社会各界绝不能掉以轻心。特区政府必须具备更加前瞻的视野和系统性思维,未来可以聚焦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特区政府应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和城市规划。一方面要持续优化现行的各项应急预案,并主动与工商专业界、劳工界等持份者沟通,建立更清晰、更具公信力的指标和指引,让市民在极端天气下的工作和生活安排都有更明确的依据。在城市规划层面,特区政府必须为未来绸缪,尽快检讨及提升市区排洪系统的设计标准,尤其在北部都会区等新发展区的规划中,从策略性、系统性高度,部署崭新的排洪系统,从源头提升整个区域的防洪、排洪能力。特区政府也应继续在旧区物色合适空间,加建蓄洪池。
其次,特区政府应增加资源投放,扩大智能监测与应变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继续支持相关部门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提升对暴雨、山泥倾泻等灾害的预警准确性与行动效率,以及善用机械人协助巡检与疏通渠道,以补人手的不足。
此外,极端天气无分边界,特区政府应善用大湾区的协同优势,积极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快“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的建设,促进气象数据、科研资源和人才培训的共享与合作,提升整体防灾抗灾能力,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工程界)、香港经济民生联盟主席)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