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两次阅兵,十年青春砺剑。从青涩少年到戍边战士,2014年踏入国防科大至今,吕家杰的青春轨迹始终与嘹亮号角同频,在祖国的召唤中淬炼、成长、担当。
两次阅兵,在天安门广场奏响青春
△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三次综合演练。
△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训练。
2025年8月23日,北京天安门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第三次综合演练。这是一次全流程、全要素预演,也是纪念大会最后一次综合演练。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毕业生吕家杰,再次走上天安门广场,作为联合军乐团大镲演奏员参加大会。
这已是他第二次在重大阅兵任务中亮相。2019年,吕家杰被选为院校科研方队的一员,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阅兵训练极其严格,高温、烈日、反复的正步练习,每一次都考验着他的意志力和耐力。
每一次训练,他不仅是执行者,更是骨干,帮助新队员适应高强度训练,带领大家保持最佳状态。战友们说:“有吕家杰在,大家心里就踏实。”当他在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上迈着坚定步伐,听到耳边嘹亮的国歌和号角声时,眼眶湿润了。那一刻,他明白了青春最有力量的表达方式:把个人融入国家,用坚守和付出回应祖国的召唤。
今年,当得知学校军乐团获得阅兵联合军乐团的选拔资格时,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吕家杰毫不犹豫地又报了名。“人生能有几回搏?”吕家杰决心向困难发起挑战,图书馆、排练场两头跑,赶在集训前完成了博士学位答辩。
在演奏的所有曲目中,吕家杰对 《我爱祖国的蓝天》有着独特的感情。“当我演奏这首歌的时候,空中梯队正好会飞过上空,尽管我不能抬头看,但会忍不住想到,我们中国空军从抗战时的一穷二白到今天多型战机蓬勃发展,是何等波澜壮阔的历程。”吕家杰说。
吕家杰觉得,这次联合军乐团的经历,激励着自己将来在科研工作中奋发图强。在这里学到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他受益终身。
与号角结缘,学术科研再添辉煌
在两次阅兵之外,吕家杰在国防科技大学的十年求学路,同样是一路奋进的奋斗征程。从小怀揣从军报国梦的他刚入学便主动加入了学校“高地号角”军乐团。初次拿起大镲,他的手指在镲片间笨拙地起落,但心中却燃起炽热的热情。
加入军乐团意味着高强度训练和严格自律。每一次排练,他都反复琢磨节奏与呼吸的契合,烈日下挥汗如雨,深夜在宿舍灯下吹奏练习。这种精神也渗透到科研、理论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为他十年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是吕家杰青春成长的又一条主线。秉持长期主义理念,他在博士期间潜心钻研,不仅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还在学科竞赛中崭露头角。
首届全军院校图书情报信息素养大赛,是他科研能力的一次集中检验。经过初赛、复赛的多轮激烈角逐,吕家杰与队友组成的“强军智搜队”成功晋级决赛。在决赛紧张的赛场上,面对高难度题目与押分环节的巨大压力,他们沉着应对。白天科研任务繁重,夜晚加班练习赛题,赛前细致制定分工策略,最终将特等奖奖杯收入囊中。与此同时,他积极参与理论学习,凭借持续自律和扎实理论功底获评学校2024年度“理论之星”。
奔赴边疆,把青春写进大地
博士毕业之际,吕家杰主动申请戍边。“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才是真正把青春写进祖国大地。”他的话语坚定而赤诚。在校期间,他长期担任骨干,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发挥带头作用,2024年更因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2025年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任务时,他在阅兵村同样以骨干身份扛起责任,协助组织训练、凝聚团队力量。
无论是在校担当骨干、荣立三等功,还是在阅兵村冲锋在前,亦或是此前在军乐团训练、科研竞赛中攻坚克难,他始终坚守长期主义精神,以脚踏实地的付出攻克一个又一个挑战。
十年,从青涩少年到博士军官,从校园军乐团到阅兵场骨干,从科学钻研到边疆戈壁,吕家杰将音乐、阅兵、科研、理论学习和戍边使命融为一体。
如今,他即将奔赴战斗力建设最需要的边疆,风声与号角声交织,奏响青春与信念的回响。十年的坚持、努力与奉献,汇聚成他最闪亮的底色——让青春的号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回响。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