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医医院昨日与三间本地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涵盖医院管治、人才交流、医疗服务、教学及培训及科研等范畴,共同推动本地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香港文汇报记者郭木又 摄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李千寻)香港首间中医医院将于今年12月11日起分阶段投入服务。院方昨日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涵盖医院管治、人才交流、医疗服务、教学及培训及科研等范畴,共同推动本地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香港中医医院行政总监卞兆祥表示,该院的招聘工作接近尾声,目前主要进行内部培训,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医护能更熟习医院的政策及流程。该院营运首年,上述三间大学将调派中医药专家参与临床服务,病人可由大学中医诊所转介至该院治疗,大学与医院合作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至于收费安排,预计下月可正式公布。
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在签约仪式上形容,是次合作为本港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三间大学一直在推动本地中医药发展方面贡献良多,随着中医医院成为三校的教学医院,无论本科或研究生阶段的中医药学生,均能获得更多临床资源,强化教学与科研。
卢宠茂盼三校发挥“桥头堡”作用
他续指,三间大学的中医药专家可凭临床经验,协助提升医院服务质素,并参与制定临床标准与指引,加快提升整体中医药服务水平。他期望藉三校在国际及内地的联系网络,加强本港与内地及海外的合作,推动香港中医医院成为大湾区乃至全国中医药发展的核心引擎,在临床、科研及培训方面发挥“桥头堡”作用。
中医医院与三间大学是次搭建协作平台,在医疗服务方面,将安排中医药专家参与临床服务,协助医院发展,随着医院分阶段提供日间病房以及住院服务,具临床需要的病人可由大学的中医诊所转介至医院接受治疗。院方并会促进中医药专家跨机构互动,未来双方将共同设计中医药服务临床指南,以提升诊疗效率和质素。
医院人才库网上已登记近千人
卞兆祥表示,医院人手招聘已大致完成,启用首年,该三间大学将派出不同专科中医师参与临床服务、教学与研究工作。他补充,医院人才库网上登记人数已约1,000人,当中逾七成为中医,亦有西医、药剂师及护士等专业人士,期望确保医院具备足够人手与资源。
至于营运安排,他透露,医卫局辖下中医医院发展计划办事处负责统筹整体发展规划,而营运则由浸大中医医院有限公司负责,该公司董事局由23人组成,专责医院管理、营运及保养工作。
教学培训方面,中医医院将为有关大学的中医药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临床实习机会,并为临床经验少于3年的注册中医师提供基础培训,具经验者则可接受进阶训练。同时,医院亦会为其他医护专业人员提供中医药进修机会,加强跨专业医疗团队的沟通。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院长林志秀则表示,中大已初步安排首批55名大学专家参与医院工作,将透过与中医医院紧密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科研人才,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及国际化。他指出,中大中医学院作为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唯一境外分中心,具备丰富经验与基础,未来将依托医院平台,开展针对过敏性鼻炎、痛风、慢性胃病、肾炎等都市病的临床研究,预计医院开院后半年内可启动相关研究。若遇流感等急性疾病疫情,团队亦将临时调配资源开展应急性研究。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李敏指出,由于中医医院将分阶段运作,初期承载能力有限,而内地中医院病床数量多、病例种类多且复杂,故学生实习将采用本地与内地结合模式,以提升临床技术及诊治能力。
至于科研方面,该院将与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合作,推动实证为本的临床科研、中医理论深化研究和中成药临床应用研究。医院亦设有可进行第一及第二期临床试验的临床试验及研究中心,为中成药研发与应用提供平台。
香港大学副校长(健康)暨医学院院长刘泽星表示,期望藉中医医院平台开展临床研究,并与内地及海外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领域机构合作,扩展研究网络。
香港中医医院介绍
启用时间 今年12月11日起分阶段投入服务
●首年以门诊及日间住院为主
●第二年开始提供住院服务
营运模式 特区政府及浸会大学以公私营合作模式营运
规模 设400张病床,门诊部设70间诊症室、45间治疗室
诊疗设施 设中西药房、放射诊断设施、内窥镜设施、中央化验室、血库、中央消毒物品供应、小型手术室、加护病房、负压隔离室等
教学科研设施 临床试验及研究中心、演讲厅、研讨设施、技巧和示范中心、教学诊症及治疗室、学生设施、大学职员办公室等
临床服务模式 提供纯中医、以中医为主及中西医协作的临床服务,涵盖健康维护、预防保健、一般疾病、偶发性及慢性疾病、复杂疾病、复康、疗养、善终纾缓等
专科服务 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科
其他服务 社区外展服务、综合复康服务
资料来源:香港中医医院
整理: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千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