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岭大团队研发崭新快充钠电池 短短数分钟内完成

电动车及电子产品普及使用锂电池,惟其开采及销毁过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备受关注。

电动车及电子产品普及使用锂电池,惟其开采及销毁过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备受关注。岭大跨学科学院学者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学者组成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提出突破性新型“无负极钠电池”技术,透过改变钠电池内的电解液盐浓度,能减低快速充电时容易出现短路及电池寿命短的问题;实验更显示,能够在短短数分钟内完成充电,同时能保持安全和稳定性。钠元素在地球上极为丰富,在海水中亦含有大量钠离子,价格仅为锂的约十分之一以下,将有助降低电动车生产与储能系统的成本。有关研究成果刊登在国际能源材料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Energy Materials)。

学术界近年积极研究以“无负极钠电池”,又称“无储库钠电池”,以取代锂电池的可能性(图一),但其商品化的一大障碍是由于钠金属较“软”,在高速充电时容易出现短路,导致电池寿命缩短,甚至有机会发生安全事故。

图一:无负极钠电池的充放电状态示意图。充电时钠金属沉积在铝集流体上,放电时钠回到正极。(岭大供图)

岭大与清华、北京理大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揭示钠电池安全问题的关键控制步骤,在于控制钠离子沉积的“物理机制”,团队透过适度调整钠电池内的电解液盐浓度,成功将钠沉积过程由既有的“扩散控制”,转为“电荷转移控制”(图二)。该方法能大幅降低电池充电过程中短路的风险,提升电池的稳定性与寿命。此外,该新型电池在完全放电时不含金属钠,从而减低生产与运输的安全隐患。

实验室测试证明,当新型“无负极钠电池”的电解液盐浓度提升后,其钠离子供应更充足,令钠沉积过程变得平稳,其承受高速充电的能力提升至大于20mA cm⁻²,在10C的快速充电下仍保持良好性能,并在数分钟内完成充电,超越目前商用锂电池普遍1C至2C的充电速度;在500次循环充电后,仍保持超过七成电容量。

图二:电荷转移与钠离子扩散控制条件下的钠沉积示意图。在电荷转移控制条件下钠离子(Na+)供给充足,钠金属在铝集流体上沉积均匀。在扩散控制条件下钠离子匮乏,钠金属沉积不均匀,导致电池短路。(岭大供图)

研究团队指出,这项突破性发现为“无负极钠电池”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期望未来进一步将实验模型推展至规模化应用于电动车、可再生能源储能如风电、太阳能等,以至日常消费电子产品。

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岭大跨学科学院副教授李亮亮指,团队成功研发的新型无负极钠电池,使用了地球资源更丰富、成本更低的钠取代锂,在资源与环保方面更有优势,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方案。钠元素在地球上极为丰富,在海水中亦含有大量钠离子,价格约为锂的十分之一以下,有助降低电动车生产与储能系统的成本。此外,相比锂开采,钠的提取过程更简单,对环境破坏更小,有助推动更可持续的绿色经济。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