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资讯 / 正文

不想当“鸡排哥”顾客的记者不是好吃货

“这种场面我还是在控制”“请打开你的塑料袋”“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假期前,一位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鸡排主理人”在抖音、微博上持续刷屏,网友打趣其“6元的鸡排卖出了60元的情绪价值”。

“这种场面我还是在控制”“请打开你的塑料袋”“给我一次为你服务的机会”……假期前,一位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鸡排主理人”在抖音、微博上持续刷屏,网友打趣其“6元的鸡排卖出了60元的情绪价值”。

此次双节期间,中新社江西分社的记者们实地探访了“鸡排哥”摊位,尝试通过这一“网红现象”来挖掘撬动假期文旅的密码。

为什么是“鸡排哥”:“抓热点”的嗅觉与升维

首先,聊聊选题。全网都知道,“鸡排哥”火了。但火的不是鸡排本身,而是他那种“6块钱鸡排卖出60块情绪价值”的独特话术和人格魅力,这本身就是个极佳的“社交货币”型热点。

作为年轻记者,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是对网络热梗的快速理解和共情能力。“情绪价值”这个词就是整个事件的题眼:它精准地概括了当下年轻人消费心态的转变——我们不仅为产品买单,更为过程中的快乐、治愈和认同感付费。

所以,我的报道没有停留在“哇,这个人好火”的表面,而是试图去解答一个核心问题:这种朴素的烟火气,为何能精准击中全网的情绪痛点?

这就让一个社会新闻热点,有了文旅报道的延展价值——他成了景德镇这座城市“人情味”的一个生动注脚。在“双节”这个文旅报道的大框架下,“鸡排哥”就是一个绝佳的、流量自带的引流入口。

图片

Vlog的“沉浸式”呈现:不只是记录,更带体验

Vlog的核心是“第一人称视角”和“沉浸感”,我的目标是让没去过现场的网友,通过我的镜头,仿佛就站在队伍里,能听到“鸡排哥”的吆喝,能感受到现场的氛围。

首先是仪式感与悬念营造。视频开头,我没有直接怼着鸡排哥拍,而是先用一个排队人群的移动镜头,配上我的画外音:“看看这个队伍到底有多长”,建立了场景感,也制造了悬念——主角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图片

其次,“鸡排哥”的“原声大碟”是亮点。Vlog是视听艺术,而“鸡排哥”的魅力一半在于“听”。捕捉到他的经典语录“你打开三个袋子”“这就是我的舞台”“鸡排写了你的名字”这些原声,就等于捕捉到了视频的“灵魂”,比任何旁白都更有说服力。我把这些金句作为视频的节奏点,穿插在画面中,让情绪一波波推进。

图片

“小新”的体验式报道在于我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体验者,镜头跟着我一起点单、等待、接过鸡排、和“鸡排哥”进行简短互动。

特写镜头中滋滋作响的鸡排、“鸡排哥”热情洋溢的笑脸、带着别处鸡排来“鸡排哥”这边吃边闻香的学生、我面对长队伍的无助和接过鸡排的兴奋,这些视角都能极大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从“热闹”看到“门道”—— 价值升华

从个体到群像,我的镜头里,不仅有“鸡排哥”,更有排队的男女老少,他们共同构成了景德镇夜晚最动人的人间烟火气。

“网感”不是迎合,而是对话。我们用Vlog、用热梗,不是为了单纯地“潮”,而是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去讲述有价值的故事。我们的语法体系,天生就和受众同频。运镜、剪辑、特效,这些都是锦上添花,最核心的,还是带着真诚的好奇心去接近采访对象,捕捉到那些细微却动人的真实瞬间。

追逐热点是基本功,但在热点中挖掘出情感和价值,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我们要做的是“温度翻译官”:把网络现象翻译成有共鸣的社会观察。

吴思瑜(中新社江西分社记者)

责任编辑:朱怡娜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