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行海洋)羊肉串掺假隐蔽性强,常规技术手段难以识别。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发布的检察技术支持公益诉讼检察典型案例中,一起烧烤店羊肉串掺假行政公益诉讼案甚至动用了最高检检察技术部门的多次DNA检验。
案情显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外卖平台中一些烧烤店商品页面宣称“百分百纯羊肉”“假一赔百”,但店铺评论中消费者多次反映肉质异常、疑似掺假等问题。该院通过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大量羊肉串掺假线索,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然而,熟食加工过程导致DNA降解程度高,常规人源DNA提取方法难以满足羊肉串等熟食中动物源性成分检验需求。且不同的试剂盒对同一基因的扩增效率存在差异,影响定性定量准确性。
对此,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基于实验仪器、试剂及检材特点,通过大量预实验比对不同试剂的扩增效果,优化适配熟食DNA特征的扩增体系。严格依据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采用多种检测方法交叉验证,对检材中每种动物源性成分进行6次重复检测,最大限度降低假阳性或假阴性风险,确保检验结果科学性和准确性。经检验,送检样品检出猪、鸡、鸭等多种动物源性成分,进一步夯实证据基础。
随后,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统筹全市16个基层检察院开展打击羊肉串掺假专项行动,通过行政公益诉讼督促行政机关全面履职,推动行业专项整治。最高检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统筹调配实验室专业设备资源,组织北京市检察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检验过程,1个月内完成了检验方法开发和全部样品的鉴定工作。
检察机关通过制发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开展假劣肉制品专项整治行动,立案查处违法案件9起,罚没17.8万元,移送公安机关立案2件4人,抓获上游犯罪嫌疑人2人。与市场监管、公安部门会签《协同打击治理肉制品掺杂掺假行为工作机制》,督促行业规范经营。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