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观点 / 正文

筑牢历史根基 培育时代新人

教育局此次优化高中两史课程框架,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回应——致力于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的中国人”。

文|李慧琼

教育局近日公布的高中中国历史科与历史科课程优化框架,标志着香港的历史教育进入一个关键转折点。历史观的正确与否深刻影响着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国家命运的走向与民族发展的兴衰,因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安身立命的根基,对历史的认知直接塑造着集体认同与未来方向。新课程框架不仅是对过去16年来的课程体系必要更新,更是一次深刻的历史观纠偏与斧正工程。它以“相容并蓄、内外联通”的智慧,为香港青少年搭建起一座理解国家发展脉络、确立身份认同、拓展全球文明视野的坚实桥梁。

优化后的中国历史科以“古今并重”为原则,采用通史体例,构建了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课程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等多维度发展,旨在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厚根基与历史演进。必修课程的古代史部分,在多个历史时期加入有关科技和文化的课题,让学生不仅关注治乱兴衰,更透过这些课题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多元发展,包括史学、医学、书法、科技发明、绘画等。这种设计超越了碎片化的历史事件堆砌,让学生把握国家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连续性。

通史筑基 锚定国家认同

课程也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元素,让学生认识国家版图的形成与增强主权意识。透过“明中叶对海、陆边疆的经略”及“清初盛世与版图的奠定”两个课题,学生能清晰认识到现代中国版图奠定的历史渊源与依据,理解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坚实的国家观念。

我们相信,当学生对夏商周三代文明初曙,到秦汉大一统格局奠定,再到唐宋文化高峰、明清社会变迁与疆域的奠定,直至近现代民族复兴的壮阔历程,进行系统学习时,他们所获得的不仅是时间线上的知识,更是一种深植于文明基因的身份归属感。课程强调“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特色”,不仅可以让香港青少年逐步理解“何以中国”这个深刻的历史主题,同时亦自然产生出对民族文化的尊敬与传承的使命感。它为青少年在全球化浪潮中确立文化主体性,提供了稳固的精神锚点。

在文明互鉴中确立国家角色

2021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而“大历史观”就要求我们“着眼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定位于世界历史的宽视野”。本次历史科的优化则突出了“大历史观”的运用,框架要求“从国家的立场与角度阐述世界历史”,并“加强世界史与国家历史的互动关系”。这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叙事,而是对长期以来西方中心论的世界史观一种必要平衡与补充。课程要求学生在研习世界史时,“清晰认识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角色和贡献”,实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目标。

“国家视角”的融入,使世界史学习不再是遥远异域的旁观,而是成为理解自身国家如何参与塑造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动探索。它培养的不仅是国际视野,更是一种清醒的文化自觉与平等的国际对话意识,让青少年在理解世界多元性的同时,深刻体认国家在全球文明对话中的独特价值与责任。

培育理性爱国情怀

社会上有意见担心,优化两史课程会否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新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历史思维”、“探究式学习”以及“思辨、叙述及评价史事的能力”。同时,爱国情怀的培育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

新课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既说明国家在建设过程中走过的曲折与面临的挑战,也展现其在经济、科技、民生与国际地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这种平衡的叙述方式,旨在让学生对国家发展历史有均衡而全面的认识,准确理解国家这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这种基于证据的探究过程,让爱国从情感升华为一种理性的认知与自觉的选择,确保了历史教育在价值引领与学术严谨之间取得平衡,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具独立思考能力的现代公民。

教育局此次优化高中两史课程框架,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回应——致力于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的中国人”。通过构建整全的国家历史认知、确立平等的世界文明对话视角、平衡价值引导与思辨能力培养,新课程框架为香港青少年提供了理解自身、理解国家、理解世界的三重坐标系。

当香港学生能够系统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坚韧新生,能够客观认识国家在全球发展中的角色与贡献,能够以理性思辨探究历史脉络,他们所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从容走向未来的文化自信与历史底气。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责任编辑:王恩龙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