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人口老龄化情况下,公共医疗开支显着增加。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10月16日发表2023/24年度《本地医疗卫生总开支账目》,该年度医疗卫生经常性开支高达2,512.07亿元,较上一个年度(不包括2019冠状病毒病相关开支)增加约200亿元,升幅8.6%,近52%用于公共医疗系统,十年间升一倍;人均医疗卫生经常性开支为33,334元。随着长者人口由164万增至2036年的244万,令医疗体系面对严峻挑战,公营医疗收费改革迫在眉睫,对于2026年起公立医院上调药物收费及急症室等费用,医卫局强调调整收费对增加收入作用不大,但额外收入会全数投入公营医疗系统中。
香港本地医疗卫生总开支账目。图自香港文汇报
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总数据科学家(数据分析)徐丽卿16日分析指出,2023/24年度医疗卫生经常性开支中,公共医疗卫生占51.8%(1,300.72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4.3%,是十年前2.9%的1.5倍,与同期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的增长率相若,反映人口老化是带动有关升幅的主要因素之一。
现时市民特别是长者高度倚赖公营医疗系统的住院及日间住院服务,根据统计,平均每千名长者人口的病人总住院日次是非长者的5.3倍,而每名长者人口的医管局人均服务成本,则为每名非长者人口的4.3倍。
香港长者人口会由2023年年中的164万,增至2036年年中的244万,并推算于2046年年中达275万。随着人口持续老化及慢性疾病增加,香港医疗体系特别是公营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将面临不少挑战。
香港医卫局副秘书长胡伟文指出,由于长者医疗成本较年轻人高,住院机会亦较多,他反问:“医疗开支增加难免有这个趋势,但这趋势会如何走向?快与慢?有多高或多少?”
逾九成市民依赖公院住院服务
私人医疗卫生支出方面,2023/24年度相关支出占香港医疗卫生经常性开支48.2%(1,211.35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4%,过去10年私人购买的医疗保险及雇主提供的医保计划,占私人支出比例由33.4%增至44.8%,成为日益重要的私人医疗服务资金来源。
香港特区政府于2019年4月推出的自愿医保计划,截至去年底保单高达142.8万张,但自愿医保未能改变市民向公院求医的倾向,近九成二市民都依赖公立医院的住院服务,选择私家医院只占约8%。
为提升香港医疗体系的可持续性,胡伟文表示,特区政府正全面深化医疗体系改革,包括积极发展基层医疗,以扭转“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系,更好发挥家庭医生预防、诊治和管理慢性疾病作用,减少或推迟使用费用较高昂的第二层及第三层医疗服务(包括急症和疗养住院服务;复杂及昂贵的医院护理服务)。
提升私营医疗收费透明度
同时提升私营医疗服务的收费透明度,胡伟文说:“我们明年会透过一些法例规定,希望提高私营医疗服务收费水平的透明度。配合自愿医保计划,希望两者能够配合,令更多有负担能力的人去选择使用私营服务,减轻公营方面的负担。”
在推展公营医疗收费改革方面,胡伟文强调争取透过改革精准资助有需要的病人,“现时公营医疗收费改革、资助水平约97.6%,预计2026年首阶段收费改革实施后,资助率将减至94%,因而获得的额外收入,将全数投入到公营医疗系统中,所以特区政府整体开支其实不会因而有任何削减。”特区政府并将加强推动基层医疗,相关开支增至735亿元,占总医疗开支近三成,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医疗体制。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