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培勋
随着国家“十五五”规划的全面启动,我国正迈入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香港也即将迎来新一届立法会选举。这不仅是一场制度层面的更新,社会更可藉此次选举,选出时代需要的精英,引领香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定位。
缔造灵活友好的科研环境
“由治及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香港“兴”的关键,在于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在这一进程中,代表创新科技界的立法会议员,将成为决定香港未来竞争力的重要声音。
香港的科技政策制定,离不开真正懂行、懂产业的代表。创科界议员不能仅停留在政策建议层面,而应具备对科技产业趋势的深刻洞察,对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有战略判断。过去几年,香港的科研基础与国际合作稳步提升,但科研成果转化仍受制于机制障碍。未来的创科界议员,应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香港,打造“研发在香港、制造在内地、市场在全球”的新格局,让香港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节点。
在全球科技竞赛中,人才是最核心的变量。香港的优势在于国际化与开放性,但要把握这一优势,必须建立真正“以人为本”的创新生态。新一届立法会议员应思考如何吸引并留住顶尖AI工程师、量子科学家、硬科技创业者。除了提供签证与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科研制度的灵活性、创业环境的友好度,以及社会的包容氛围。硅谷的经验表明,创新离不开社区、文化与信任。香港若要成为亚洲的创新高地,就必须让科研人才“愿意来、留得下、发展好”。
香港的研发优势与内地的产业体系互补性极强。未来,香港应在立法、财政、制度等层面,推动与大湾区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通过政策创新,让香港的科研团队能更顺畅地进入深圳、广州等地孵化成果,同时帮助内地优质创科企业通过香港平台“借港出海”,实现融资、国际认证、品牌升级。这不仅是经济协同,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南部引擎”布局。香港完全有条件成为连接内地创新与全球市场的“超级节点”。
包容不同背景的青年力量
香港是多元共融的城市,创新发展必须包容不同背景的青年力量。无论是通过“高才通”来港的科研精英,还是本地大学出身的年轻创业者,都应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未来的创科界议员,应推动开发更多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助力构建完善的科研实习与投融资培训体系,让青年能“看见未来、参与未来、创造未来”。
从“治”走向“兴”,香港需要的不仅是治理的稳定,还有清晰的发展方向。国家“十五五”规划为香港提供了宏大的蓝图,而立法会是将蓝图化为现实的制度平台。因此,香港创科界的议员,必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既懂科技逻辑,又懂社会诉求;既能代表专业群体发声,也能服务全港青年未来。
香港的创新故事,终将写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之中。愿有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公共事务,让香港在新征程中以科技为翼、以创新为帆,再次闪耀世界舞台。
(作者系香港瞻行资本创始人、深圳南山区政协委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