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资讯 / 正文

吕舟:中轴线的保护实践为城市发展提供北京样本

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七百年的城市脊梁,更是首都核心功能的当代承载者。

新京报讯(记者 陈 琳)北京中轴线,不仅是七百年的城市脊梁,更是首都核心功能的当代承载者。1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描绘了“十五五”首都高质量发展图景,特别提出要巩固中轴线申遗成果,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文化遗产保护如何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北京中轴线给出了完美答案。他表示,中轴线的保护实践已与核心区城市更新深度融合,其成功经验将在“十五五”期间释放更大效能,为全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北京样本”。

吕舟表示,北京的定位是首都,其核心功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中轴线则是北京作为首都超过7个世纪城市核心形态的积淀,其本身就是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体现。北京中轴线在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其价值通过各种方式得到了传播,它的首都空间和建筑形态特征也被人们进一步认知,“如何将当代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相关的活动与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环境进一步叠合,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体现古老文明传统的连续性,展现中华文明的根脉,应当成为包括‘十五五’期间在内的首都功能的重要方面。”吕舟表示,这无疑对强化北京首都功能的精神特质、强调中华文明延续性,以及这一文明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他特别提到,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进行阐释、对遗产的保护状况进行管理和监测、促进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十五五”期间,这种技术应用应当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促进北京、全国,乃至更多世界遗产、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技术运用。北京中轴线也应当在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用更为开放的态度,在确保文化遗产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成果,为新技术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应用场景。

“城市更新是未来中国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它反映了中国发展模式的调整。”吕舟强调,北京中轴线在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其保护、价值传播、公众参与都与城市更新有密切融合,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拉动了北京核心区的城市更新,为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城市更新做出了示范,如何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和应用这些经验,对北京和中国城市更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王恩龙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