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处2021年数字,能说广东话的少数族裔仅43.7%,比2016年的48.6%更低。图为少数族裔生上课情况。
(香港文汇报记者 黄书兰)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前日(9日)举行有关“建设关爱共融社会·社会福利 ”的主题咨询会,听取立法会议员、社会服务团体代表等持份者意见。有立法会议员在会上建议,特区政府应增加拨款资助少数族裔学习中文,加强协助他们申请在职家庭津贴,并着力改善乡郊居民在文娱、康乐、医疗和体育设施,包括设立乡郊康健服务站或流动服务车等,更好做到种族共融、城乡共融。有关注社福团体建议,政府应多联络、联系和支持扎根社区的病友组织和自助组织,此举有助推动基层医疗健康发展。
据了解,是次咨询会由李家超主持,并有多位特区政府司局长、特首政策组成员、立法会议员、平机会、妇女团体代表等出席。
少数族裔能说粤语比例降
与会的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黄国表示,根据统计处2021年数字,能说广东话的少数族裔仅43.7%,比2016年的48.6%更低,即逾半少数族裔不会讲广东话,而成年人的情况比青少年更差。在阅读和书写中文方面,以居港巴基斯坦族裔人士为例,即使比其他族裔较多在港出生,但至2021年,仍有接近六成人不懂阅读和书写中文。
他认为学习中文将大大影响少数族裔的就业,但特区政府每年投放支援少数族裔教育资源的受惠对象仅以学童和青少年为主,明显不足,加上坊间成人中文课程的标准、教材内容、师资和学习时数参差很大,有些课时仅24小时,造成碎片式学习,成人少数族裔很难掌握中文,建议特区政府增加相关拨款资助,为少数族裔提供两三年等较长时间的课程,并定期检讨和完善教材内容、师资,以及聘用同族老师授课。
在谈到少数族裔人士申请在职家庭津贴人数有下滑趋势时,黄国表示,少数族裔人士的申请很多都被拒,其中八成人因为资料不足,包括部分人因做外卖员等散工,较难计算工时等,建议特区政府简化有关申请程序等。
盼长者服务中短期辐射至乡郊
与会的立法会议员陈月明表示,在发展“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等规划中,新田将成为其他各乡的示范区。自己为此找到一些新田乡民听取意见,不少人都期望特区政府能藉此契机,深化实践城乡共融发展,让多条数百年历史乡村为城市发展提供土地,共享成果,并着力改善乡郊居民在文娱、康乐、医疗、体育等方面的设施。
她强调,香港面对人口老化日益严重,而新界乡郊更受地理位置偏远影响,人口结构大部分以长者为主,亦不乏独居者,且很多人教育水平不高,交通又不便,一般都难以享受到特区政府在市区向长者提供的服务与资源,亦较容易与社会脱节。“我希望政府在中短期内,可以将不同领域现有的服务辐射至乡郊。例如政府在乡郊设立康健服务站点或者小型中医诊所,使用流动服务车提供一些日常、基础的长者服务。”
香港复康联盟总干事陈希隆亦获邀出席“建设关爱共融社会”场节的部分,并就“推动社区通达”、“基层医疗推广”提出建议。在“推动社区通达”方面,该团体认为随着老龄社会发展,“通用设计”更切合社会发展和有需要群体的需要。
该团体并指出,国家在9月份会正式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推动“通用设计”的广泛应用,期望特区政府响应国家大方向,大力推动,把“通用设计”应用在《设计手册》标准、城市发展策略、社区规划、交通网络配套、房屋设计、资讯科技等范畴。
倡设“基层医健发展资助计划”
在“基层医疗推广”方面,该团体认同政府推动基层医疗健康发展的工作,但认为目前地区康健中心和康健站实际表现差异很大,功能和定位未够清晰,未能做到社区深入渗透的效果,建议政府多联络、联系和支持扎根社区的病友组织和自助组织,又建议设立“基层医疗健康发展资助计划”,予病友组织和自助组织筹划项目,相信有助推动基层医疗健康发展。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