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处昨公布今年中人口为749.81万人,按年比较净移入人数高达17.4万人,这个人口数字的回升相信令不少人出乎意料。疫情期间人口流失问题引人关注,一度跌至734.61万,惟现在已近完全收复失地,距疫前高位仅仅少了2.24万人。这个数据的变化,背后究竟当中传递什么信息?
最新人口数字变化,有几个特点。一,人口数字分为常住居民与流动居民,后者才是疫情期间人口减少的推手,一度从此前的15.55万减半至7.84万;然而,随着香港恢复全面通关,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出入境人口重新流动起来,最新数字已回升到24.87万,即更胜疫情之前。二,按年龄划分的话,60岁以上的人口增幅最多,从2019年底共有195.54万,增至最新的228.33万,即多了近32.8万人或17%;人口老化固然是主因之一,而通关因素亦不能忽视,即之前在内地或其他地方暂居的港人都回流了,这也很大程度解释了流动人口的大幅飙升。三,0至4岁的人口下跌趋势不止,从较早前的25.52万大减至20.15万,减幅高达20%;家计会昨公布调查反映,本港每对夫妇平均子女数目只有0.9名,创历史新低,并料“无孩夫妇”将成主流,意味除疫下后遗症外,展望未来生育意欲仍将偏低。四,受累早年出生率跌,加上离港因素,青年人口减少趋势同样持续,20至59岁的人口期内从443.5万降至416.25万,减幅虽仅6%,但考虑到这是劳动力重要来源,且涉众超过27万,跌势有需要扭转过来。
统计处昨还发布了最新人口推算,显示人口老化问题还会恶化,2046 年长者人口将是现时两倍,每三名港人便有逾一名属于长者,出生率纵料轻微回升,但亦只会低位徘徊,并因而继续滞后推低往后青年人口,以致往后抚养比率不断攀升。所以,因应人口变化,人口政策须与时并进。一,必须采取措施多管齐下刺激生育,无论是托管支援,抑或提高财政和房屋等方面诱因,以至从文化宣传层面多加鼓励亦然。二,为了满足未来劳动人口需求,多轨并行亦包括加强抢人才,尤其现时的低失业率环境,各行各业已面对长时间的招聘困难,将来窘况恐怕变本加厉;截至5月底“高才通”共批出2.1万宗申请,航空业将输入约2800名外劳,单程证来港人数也恢复至3.1万(疫前每年一般有4万多至5万多),皆有助补充本港劳动人口,未来尚须持续观察劳动市场及人口状况而作调整。三,最新流动人口及长者人数增加,对香港来说既有新的挑战,包括须进一步强化长者服务,同一时间也带来新的机遇,相关人口亦为消费及投资的内需来源。四,还要续增土地房屋供应,统计处最新人口推算便料2046年香港人口将迫近820万;早前因人口暂跌而指毋须拓地云云,有鉴人口回升争论诚可休矣。
总括而言,为了迎接和顺应未来人口数字与结构的变化,必须继续完善做好相关供给侧政策。这须预早筹谋,并且长期坚持,如此香港的可持续发展才更有保障,市民福祉才能不断提升。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