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原局长何志平。(作者供图)
“从陌生到亲近:在北京寻找个人成长与国家归属感的旅程”
文/何志平 岑嘉怡
岑嘉怡(来自香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向大家细诉她个人的故事:
两年前,我独自前往北京求学。初来乍到的我,曾经在北京的冬日严寒和繁华的街道中迷茫,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每一个经历都是独特的风景,每一次挑战都是精神成长的催化剂。
北京,这座曾令我感到陌生和困惑的城市,现已成为我学习和成长的舞台。我积极地参与各类社团活动,邂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我们一同在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中,体验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每一次探索,都令我更深入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瑰丽多元,也让我坚定了面对未来挑战的信心。
岑嘉怡希望更多港青将到内地发展纳入自己未来出路的规划之中。(作者供图)
去年冬天,我有幸以香港在京大学生的身份,参与了凤凰卫视的冬奥特别节目录制。这次经历,令我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北京不仅是一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更是一座充满文化魅力和生命活力的城市,拥有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闪耀光华的实力和信心。今年,我也十分荣幸地在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担任实习记者一职,这令我有了更多以独特的香港视角,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机会。
越来越多和我一样的香港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国家始终是支持香港青年发展的最坚实后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香港青年应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角色,主动参与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主动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生力军。作为内地接受教育的香港青年,我对于香港的未来充满希望。期待香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要积极地融入中国的发展大潮中,只有当香港与内地的关系更为紧密时,香港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未来。
习近平主席曾教导青年学生香港知世情与知国情结合。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孩子们从小视野开阔,接收的信息亦十分丰富,然而,“知世情多,知国情少”的情况仍比比皆是,这与“一国两制”的制度安排并不合拍。家国本为一体,命运休戚相关。香港青年应成为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向结合的人才。香港正迎来“进可攻,退可守”的好时代,作为过来人,我希望更多青年朋友能抓住这个平台,多了解,多接触,宏观地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将来到内地发展纳入自己未来出路的规划之中。
何志平:
嘉怡的心路历程,正是我们对香港青年们的期望。
但归属感是一种心态感觉,不全是理性的硬销便可蹴就的,需要一个过程,人生路上的一段经验,从而来改观个人的内在价值。归根究底首先是需要一个开放包容的量度去“接触”对方,对方可能是一个不了解的事物、人物、环境,或一套体制度衡。接触是一切的开始,接触了才有“认识”,理性的交换彼此的资料往历,从而理解对方的一切外在因素条件,再进一步的“了解”对方内里的感受而产生感性的同理心。把自己代入,置身其中,才知道对方的今天是来之不易,便会受感动而肃然起敬的“尊重”。尊重是必要的前题,我们不会认同一些我们不尊重的事或实体。“认同”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休戚与共的认可,不分彼此的同进退,“归属感”从此而生!
何志平说,促进香港青年们对国家的归属感,最有效的就如嘉怡一样,投入祖国妈妈的怀抱里。(作者供图)
从“接触”、“认识”、“了解”、“尊重”,到“认同”这过程,需要时间的磨练和经验的共享。促进香港青年们对国家的归属感,最有效的就如嘉怡一样,投入祖国妈妈的怀抱里,多交些来自各方的内地朋友,跟内地青年们一起学习,做研究、搞项目、生活、过日子。归属感便是有“家”的感觉!
一位香港的北大毕业生告诉我,他在北大上学几年最大的得益,是体会到什么是“大国视野”!说的真好!香港人多是画地为牢,紧盯脚前的一亩三分地,便以为是天下,而不知道“国之大者”!在北大生活、学习,一段日子下来,便改变了一个青年人,这便是“人文化之”!
这,就是北大魅力之所在!
大湾区内地城市:香港青年发展新机遇
文/何志平 邓嘉怡
自2021年中央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大湾区到2022年,要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大湾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作为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的高等访问学者,何志平与一众北大学子们再次围绕大湾区香港青年的发展就业展开了对话讨论。
邓嘉怡(北京大学教育政策与管理系硕士生):
香港青年的就业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过去十年间,25-29岁的青年群体失业率远高于香港总体失业率。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在创新科技领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得不转行就业,难以充分发挥才华。
不过,大湾区的快速发展为香港青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就业空间。首先大湾区内地城市近年来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将高新技术产业及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发展方向,与香港创新科技产业仅占香港生产总值的0.7%、就业人数仅占总劳动人口1%完全不同,对技术人才有着较大需求,尤其是工商管理和工科类等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备受青睐。
邓嘉怡说,大湾区的快速发展为香港青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和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作者供图)
其次,香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互补性很强,合作空间广阔。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侧重于金融服务产业;大湾区内地城市以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为主要支柱。香港可以发挥其在金融、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共同打造产业链条。双方通过合作,从争利转变为合利甚至让利。香港青年既可从中找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也可为香港的创意产业拓展更广阔的市场。
然而,一些香港青年对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持消极态度,主要原因是对内地城市社会环境与制度的负面观感。这需要加强大湾区内地城市与香港之间的交流互动,消除误解和偏见。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香港青年前往大湾区的支持与引导,帮助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大家了解更多大湾区的优势与机遇。
与此同时,大湾区内地城市也在不断提高薪酬待遇,从发展空间、职业前景等方面给予香港青年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香港青年也应该更加重视大湾区的发展机遇,勇敢跨出舒适区,在大湾区这个更广阔的新天地逐梦飞翔。
何志平:
嘉怡所思所想,代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香港青年对个人学业、就业、创业、置业的前景规划和社会区域发展的忧虑。
多年前,我就在联合国一会议中讲到,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产品与产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而是文化体系与文化体系、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一个人口稀少、地域狭隘的小城市,很难与人口庞大和面积广阔的大都会抗衡竞争。所以,城市之间的联盟,至关重要。一群经济和文化实力相近的城市必须结成联盟,就像我们今天同宗同言、一脉相承的粤港澳大湾区。一方面,可以创造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来促进经济发展,达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城市的合作将能提供多元化和必要的软硬件条件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但过去,城市联盟通常着重于经济合作。事实证明,在一个文化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化年代,单纯的经济合作太过狭窄,我们还需要文化合作、制度合作、社会合作、和人民融合来拉近彼此距离,使彼此相互欣赏,增进发展,从而令城市联盟更具内涵,也意味着必须打造一个有创意、有凝聚力、适应性强、而又有多元选择、充满各种可能性的城市群。而今天的中国青年们,包括香港青年,甚至外国的知识分子、专业人才,就是这个新城市群大湾区发展的主力军。
何志平说,一个人口稀少、地域狭隘的小城市,很难与人口庞大和面积广阔的大都会抗衡竞争。(作者供图)
我们只有通过经济合作、区域文化艺术的创新、古迹回忆的保存以及历史的传承,不断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使之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如文学大师莎士比亚所说:“城市即人”。打造城市联盟,汇聚各种人才,使城市更具多样性,更有激情,多方位发挥城市软实力。那么,大湾区的所有城市,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明天会变得更加美好!
何志平说,只要香港青年打开心门、勇敢出发,伸开双臂拥抱大湾区,把个人价值与香港发展、祖国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能打造出更加精彩的人生!(作者供图)
我相信,只要香港青年打开心门、勇敢出发,伸开双臂拥抱大湾区,把个人价值与香港发展、祖国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能打造出更加精彩的人生!
在此,也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北大青年才俊们到香港,到大湾区,施展才华,共赢未来!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