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与一众北大学子,就国家发展机遇、个人事业前途展开了多场深入的交流。(作者供图)
再谈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机遇与挑战
三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香港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未来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如何发展?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的高级访问学者何志平教授,与一众北大学子们再次谈论起了香港青年与大湾区内机遇与挑战的话题。
文/何志平 江阳
江阳(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香港菁英会干事,香港侨界社团联会青委兼侨界之友召集人):
作为97后出生的香港年轻人,我认为青年人应积极把握大湾区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区域内各城市合作与发展中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融入大湾区发展,寻求更广阔的出路。
首先,大湾区建设为香港青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作为经济特区,香港一直拥有独特的地理和经济优势,随着大湾区建设,香港将更紧密地与内地城市合作,形成更加完善的经济体系。青年人可以在此更好地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职业目标,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其次,大湾区建设为香港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与交流空间。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和国际化城市,香港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多元文化,大湾区的建设将加速各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香港青年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吸收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拓展眼界,提高综合素质。
江阳说,香港青年需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作者供图)
然而,香港青年在大湾区中的出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文化和社会差异可能成为阻碍。香港和内地在政治、法律、文化以及社会制度上各方面存在的颇大差异,可能导致青年会面临理念碰撞和适应困难。此外,他们在香港有固定的圈子,要离开香港前往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也是一个根本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从一个城市跳去另外一个城市发展的最大阻力就是缺少新城市的人脉网络,导致难以跳出舒适区去探索新出路。
所以,香港青年需要积极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政府也应加大政策支持,为青年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青年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让他们在大湾区中有更多选择。其次,政府可以加强与内地城市的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缩小文化差异。另外,政府还可以在住房问题上提供更多支持,鼓励香港青年在大湾区其他城市发展,并通过合理的政策措施来稳定香港的房地产市场。
总之,大湾区建设为香港青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本人也在前海注册了公司,希望在传媒领域上发挥个人所长,希望能在大湾区的浪潮中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何志平:
江阳同学点出了香港青年对前往大湾区发展的心态。
有关大湾区的话题,前几天我们就在一起讨论了城市联盟的真正内涵,不仅仅是经济合作为青年们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就业平台,或者创业平台,而是区域内不同城市的人的融合,不同文化风俗、不同理念、不同制度的融汇贯通。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有创意、有凝聚力、适应性强的城市群,相信这也是中央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的初衷,即“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将“一国、两制、三区”的制度特色转化成独特、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我想鼓励香港青年的是,面对大湾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首先应该跳出思想的限制和禁锢,勇敢打开心门,走出香港,走进大湾区。不要只是被动地想着香港要参与配合大湾区的发展,而是大湾区是香港的大湾区,香港是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人翁和建设者。
我们选择工作、就业时,不妨把大湾区当成香港的屯门、天水围、将军澳。我们在中环工作,居住生活在屯门;在天水围开发建设,也可以居住在港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一些数据报道,仅今年上半年,每天就有数百万人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城通行。旺盛的人流,带来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相向增长。目前,粤港澳三地共同公布了110项三地通行的“湾区标准”。这说明,三地之间的很多人,早已率先走出了跨区域工作生活的第一步。
其次,特区政府和香港人必须要跳出过往150多年来固有的只用“深圳河以南”的资源和办法,来解决“深圳河以南”问题的既定思维模式,打破深圳河南、北楚河汉界、泾渭分明的界限和分野。如今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6周年了,我们可曾想过用“深圳河以北”的资源来解决“深圳河以南”的问题?又可曾想过用“深圳河以南”的资源和优势去帮助“深圳河以北”?还是有人在以“一国两制”旗帜禁锢下的“深圳河”隔阂,牢牢束缚着两地的有机融合和发展?“深圳河”这“边界”已牢牢的烙印在香港人的脑袋中和心灵上,还是抹不去,擦不掉!
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个省会+两个特别行政区+两个经济特区+六个市)的十一个组成单元之一,主旨在与区内的其他十个单元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从而各司其职、各展所长、各尽所能,共同肩负起大湾区城市联盟发展的历史使命!当然,各个单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几个阶段的自我挑战,从互相“争利”,相互“分利”,到一起“谋利”,彼此“让利”,最终才可以共赢“共利”!可悲的是,我们现在还始终徘徊在前两个阶段!我们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在未来的世界发展和历史格局中,香港和大湾区荣辱与共、唇亡齿寒,香港好,大湾区好;大湾区好,香港更好!
最后,香港青年要有使命担当,要克服恐惧心理,勇敢自信,可以在大湾区建设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香港作为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资讯中心,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面积仅为1100平方公里,却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不同信仰的700多万人,人均居住面积仅为8平方米。为什么大家可以在此安家乐业,并与香港主流社会融合共进、共同奋斗?我以为是“活力”、“激情”,而多样生活和多元文化正是香港精神、灵魂之所在,亦是香港吸引众多人才奔赴的魅力所在。如今,大湾区可谓给予了香港青年们更广阔的地域空间、政策便利和发展平台,你们又有什么理由胆怯不前呢?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对留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此时此刻,我想说大湾区就是你们的,就是你们年轻人的!香港青年,加油!
说个好故事或是把个故事说好?浅谈香港爱国教育
“爱国没有条件,不需要任何理由,更不是一道选择题”,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何志平,语重心长的与一众北大学子们再次讨论起了香港爱国教育问题。
文/何志平 梁卓祺
梁卓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
香港在推广国民教育工作上面对具有自我意识的群众,有双重挑战,一是避免被妖魔化,二是需对社会群众客观存在的主观感受把握到位。因此在相关内容设计上若与群众的主体性明显脱节,群众或会因不安全感而有所抵触。
港人并非不爱国,这从多次的庞大赈灾捐献上足可见两地同胞的手足共性。可港人的民族意识正正是认识到今天国家已经足够强大到八国侵华的屈辱不可能再现后,对国家的关怀相对军事、外交,更多集中在国家制度的现代化进程上,特别是官僚清廉、法治化以及内地的福利保障。这是两地现代化过程相异的结果。
梁卓祺说,港人并非不爱国,这从多次的庞大赈灾捐献上足可见两地同胞的手足共性。(作者供图)
因此爱国教育工作更需要从客观存在的社会群众主观语境出发,不必是报喜不报忧地口号式歌颂,也可以是把国家故事说到位。年轻人心怀进步是国家继续前进的精神基础,而教育一方面鼓励同学保有赤子之心,也是引导对政治世界中真实存在的现实限制及国际博弈规律有所认知。若有一种国民教育既可澄清对新中国的污名化,又以符合历史脉络的方式认识真实存在的发展短板,一方面鼓励港人批判性思考,另一方面又促进在尊重两地差异下对内地政治和社会理解的话,将为“一国两制”的治与兴提供扎实的人文基础。
何志平:
卓琪的观点认知,反映了当代香港青年在非法“占中”、2019黑暴事件后对“一国两制”下香港社会问题的反省和新的思考。
但我以为,首先,爱国是没有条件的,不需要任何理由,更不是一道选择题。国民爱国就如孝道一般,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爱国主义就是一种出于内心的热爱,一种出于本能的爱。就像孩子生病了受伤了,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怀;当妈妈遭受欺负了,孩子也会为妈妈打抱不平。而爱国也是如此,不分时间地点,不管祖国妈妈好与不好,有任何的优缺点、不是与不足,不计绩效成果和短板负担,甚至贫与富,祖国的孩子们都热爱着她,不夹杂其他任何的理由及原因,只是单纯地热爱着我们的祖国母亲!所谓国家强大威武,爱国容易,爱国光荣,但当国家遭逢困难险阻时,更需要子民万众一心,共同努力,砥砺前行;国家成功了,赞美欢呼一片;然而国家不景时,奋力用汗水和鲜血迈进,为祖国明日默默铺平道路的人,才是我们今天爱国的好榜样!
其次,香港的爱国教育、公民教育或国民教育从来就不是一场青年教育,更是跨时代的、全民性的国民教育。从认识国家到爱护国家,是一生一世、漫长的过程,有时候也是反覆加强的过程,不仅需要政策的全方位推动和上下支持,也要推动者发挥愚公移山的坚毅精神。因为香港的深层次矛盾,并非单一体现在今日的青少年身上,也体现在对青少年影响之深的家长、老师、传媒、社会领袖等各个社会利益持份者的身上。青年的偶像、学习对象,通常都是他们最容易接触的人或媒介,也就是家长、师、传媒、社会领袖和团体等。青年受到上一代价值观的赋予,接受他们成为自己的偶像,长大成人后,都以偶像的“真”为“真”、“善”为“善”、“美”为“美”。比如,偶像不吃辣,认为辣的东西不好吃,他的粉丝就理所当然觉得辣也不是好东西;祖辈从大陆落难赴港,对共产党不满、有意见,在这个家庭长大的孩子,内心条件反射般对共产党纠结、有情绪;上一代人的爱恨情仇、喜好厌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下一代。祖辈的言传身教如是,学校里老师的教导亦如是。老师日日传授学生,他所认同追求的“真理”与“价值观”,却不管这“真理”是“理性批判的自由主义”,或是“爱国不需理由的民族主义”。
所以,香港的国民教育应该跳出报忧报喜、光明与黑暗的构陷误区。我们要研究解决香港教育问题,就必须把这一切置于香港的历史及制度发展之下讨论,同时兼顾中国内地及香港全球性的特质,精准针对香港年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这样才能透彻了解香港人从殖民地过渡至当家作主的心态发展脉络,从而寻求解决青年问题的真正办法。
何志平说,香港的国民教育应该跳出报忧报喜、光明与黑暗的构陷误区。(作者供图)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