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启动近半年 内地医生大赞本港公立医疗系统先进

医管局早前启动“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10名来自广东省三甲医院的医生于今年4月来港交流约一年。

【点新闻报道】医管局早前启动“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10名来自广东省三甲医院的医生于今年4月来港交流约一年。他们在九龙中、九龙西及新界西医院联网展开临床工作,与本地医生一同医治病人。医管局总行政经理(医疗职系)关慧敏、玛嘉烈医院内科及老人科副部门主管杨耀昌医生、玛嘉烈医院内科及老人科副顾问医生匡煜坤医生举行记者会,介绍交流计划的情况,并分享在本港公立医院工作的体会和收获。

左至右分别是:玛嘉烈医院内科及老人科副顾问医生匡煜坤医生,医管局总行政经理(医疗职系)关慧敏,玛嘉烈医院内科及老人科副部门主管杨耀昌医生,点新闻记者李九歌摄。

医管局总行政经理(医疗职系)关慧敏介绍指,今次参与计划的10名医生临床经验丰富,其中5名医生曾于本港第五波疫情中参加内地援港医疗队。“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旨在深化本港与广东省医疗人才专业交流,协助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及促进两地公营医疗服务的发展、合作,提升医疗水平和惠及病人。她认为,交流计划是医管局参与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一大步,有助逐步深化两地专业医疗专才交流的深度及阔度,包括交流人数、参与专科范围、交流模式及临床诊疗科研等。展望未来,关慧敏希望继续加强两地医疗机构交流,让两地医疗人才资源实现资源互补,同时她提到希望将交流计划恒常化,指现时内地医疗在科研、人才培训及智慧医院等方面发展迅速,值得香港学习,且内地人口多、病例多,有罕见病病例,是丰富的教材,希望未来有渠道实现双向交流。

玛嘉烈医院内科及老人科副部门主管杨耀昌医生表示,为帮助参加计划的医生适应及了解,初期与部门同事一同巡房,也会安排他们参加专科门诊及其他临床检查,例如抽肺积水、超声波、抽肺组织及支气管内窥镜检查等,从而帮助他们加强认识医管局的临床管理系统(Clinical Management System)及其功能,方便进一步熟悉和使用。他指,两地在医治病人方面无大分别,惟医疗文化和系统或存在少少差异,因此需要在初期让医生了解各项安排。几位医生来自三甲医院,拥有丰富经验,经过一两个月的熟悉时间已经可独立工作。通过交流计划,杨耀昌医生对内地的医疗系统亦有深入了解,内地的三甲医院的规模较本港更大,且以呼吸科为例,内地呼吸科的分科更为细化。

玛嘉烈医院内科及老人科副顾问医生匡煜坤医生是“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的10名参与者之一,亦是早前驰援香港抗击第五波疫情的医疗队员之一。匡煜坤医生来自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他向记者表示,去年三月,他随内地援港医疗队协助香港抗击疫情,在亚博馆治疗病人时初步感受到香港公立医疗系统和理念先进,希望藉交流计划这一宝贵机会,将本港先进理念带到内地,促进共同发展。匡煜坤医生坦言,初时要适应系统有些困难,但很快熟悉运作,且初阶段的“一对一”模式更加帮助到他深入了解香港医疗系统中从收治病人到安排出院的整个过程。现时参加计划已近半年,他已经完全适应本港公立医院运作,指医管局旗下的CMS系统能够处理香港所有联网医院,方便医院间沟通,强调连续性很重要。另外,他提到香港医生同质化较高,医生间水平相差不大,且本港医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底蕴,这些都是值得他带回内地医院进行教育和交流的本港医疗优势。

计划容许大湾区专科医生毋须本地注册以及免考执业试来港交流,内地医生在香港又能否完全适应匡煜坤医生表示,他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由于医院属三甲医院,多收治危重症及疑难杂症患者,反而他在香港接触到的病人大多为普通内科患者,强调现时虽然在玛嘉烈医院内科及老人科工作,但主要都是在呼吸科病房,在工作范围上并无太大区别,处理方式也大同小异。对于内地与香港对部分药物的使用剂量有不同,视乎两地对药物的管理和指引,指医管局有专门的手册为医生提供指引,在日常工作中“帮到好多”。至于本港医护压力“爆煲”,匡医生又“顶唔顶得顺”呢?他透露,香港节奏虽快,经常没有午餐时间,惟内地病患人数多,医生“OT”情况十分严重,坦言刚开始不习惯,但现时已经适应,又笑言“食少啲当减肥”。

责任编辑:苏静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