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青春夢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七)

香港新闻社10月4日讯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來內地尋夢、追夢、築夢,獲得了就業、創業和個人成長、發展的機會。這個夏天,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原局長何志平,作為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的高級訪問學者,與一眾可愛的北大學子,就國家發展機遇、個人事業前途展開了多場深入的交流。

何志平希望有一天,兩地的青年圍坐一起,或煮茶,或飲咖啡,可以毫無芥蒂,暢談政治理想,分享人生經歷。(作者供圖)

編者按: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年興則國家興。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來內地尋夢、追夢、築夢,獲得了就業、創業和個人成長、發展的機會。這個夏天,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原局長何志平,作為北京大學港澳研究中心的高級訪問學者,與一眾可愛的北大學子,就國家發展機遇、個人事業前途展開了多場深入的交流。

內地港生的北京生活體驗和文化感悟

文/何志平 梁卓祺

梁卓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

深受學者周蕾評論詩人梁秉鈞的啟發,我嘗試以一種碎片化,但也更貼近日常生活的方式,呈現一名香港學生怎樣經驗「北京」文化及與之互動、反思。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梁卓祺。(作者供圖)

一、一次偶然的淘寶經歷使我發現部分北方人把玩核桃。文玩核桃歷史悠久,其樂趣在於透過長時間的刷弄及盤玩,使其愈發紅潤,最後呈現包漿玉化狀態,磨擦的聲音也由原本的生硬沉悶變為清脆生動。因此,核桃文化代表了人怎樣藝術性、創造性地與大自然互動的能力。核桃使人耐性,必須常常打理,沒有數個年頭,核桃是不會油亮的。此外,核桃也是頗民主的玩意。只要放足夠的時間及心機打理,一對價格合理的核桃後期走色也是按勞分配的。

核桃的品種也眾多。千禧年後,我國出現了龐大的核桃經濟圈,其中也有核桃炒賣、品種個性化等傾向。一方面有不少核桃農核桃商富起來,另一方面大量嫁接或注藥的核桃質量下降。近年該圈子愈加關注核桃的養殖生態及強調消費升級,市場逐漸回歸理性。核桃文化及其經濟發展也是我國發展縮影。

文玩核桃歷史悠久,其樂趣在於透過長時間的刷弄及盤玩。(作者供圖)

二、北京同學曾經好奇我作為香港學生,為何普通話卻有北方口音?這可能是我常聽「二手玫瑰」搖滾樂隊的音樂所致。搖滾精神偶爾被批判到底還剩多少叛逆?但二手玫瑰直接表明「搖滾無用」。除了早年極其誇張、另類的裝扮外,該樂隊可以把翻唱作品改為極具個人特色的作品。其翻唱Beyond隱喻兩岸人民分隔滄桑的《大地》時,因主唱獨特的唱腔及演繹,反而表達出一種專屬於東北、內陸的荒涼感。二手玫瑰也代表了新中國在全球化下,文化再生產的可能性。他們沒有生硬堆砌地召喚任何代表中國的古代符號,而是順其自然地把仍然存在今天中國的風土(東北唱腔、二人轉)、人文關懷(情感、題材)、文化(嗩吶)融入搖滾樂中。一方面,當代中國性以現代西方音樂形式被表現出來,另一方面西方音樂形式也被中國元素所豐富,達成一種比「中體西用」更流動及生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狀態。

何志平教授:

北大、校園、核桃、搖滾,聽得出卓祺在北京求學的日子既充實,又別有樂趣。一眾天之驕子在繁重的課業之餘,潛心感受體悟所在城市和生活在這裏的人及事。或者一座古老的建築,一道美食小吃,一段歷史故事,一件博物館的展品;亦或一條胡同巷子口遛着鳥兒的大爺,和撇着一口京腔普通話的大媽。徜徉其中,既是追尋城市歷史印跡,也是融入當地習俗與「煙火」。

當然,城市即人,每人眼中的城市不盡相同,不同的城市也有着不同的人。有了「有文化的人」,就有人文修養、格調高雅的城;有了「有活力的人」,就有動感十足、摩登現代的城。我稱之為城市文化的反映,亦是城市人情趣與品位的反映。但文化是日積月累沉澱而成的,不同的時期,都會產生不同的風貌。因此,城市總是在生長與變化之中。尤其我們國家地廣物博,眾多城市發展日新月異,五十六個民族又風情迥異,香港的同學們不妨多走走轉轉,體驗究竟什麼是「大國之大也」,何所謂「國之大者」。這裏的「大」,是大視野、大擔當、大作為;這裏的「國」,是一派欣欣向榮氣象的中國,是立志於中華民族千秋偉業的中國,是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也是14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磅礡之力的中國!

所以,回望香港近年亂象所折射出的青少年「文化」與「教育」問題,再看看今日在內地獨立思辨成長進而互動學習、反思的香港青年們,我們不難發現「文化」與「教育」對年輕一代的深刻影響,以及由此觸動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三者之間的關聯。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簡稱是政治;教育即「洗腦」,亦是「感染」和思維的傳授;文化則是天地萬物包括人的信息產生融匯滲透的過程,是一種社會現象、歷史現象和社會歷史的積澱。所謂政治的力量在於文明,文明的力量在於人心,人心的向背在於教化、教育。而教育又造就了文化,文化滲透於教育,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價值觀不同,其教育目的就不同。

因此,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政治藝術,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大政治。香港青年的教育問題,事關社會經濟民生政治,也事關文化傳承與理想塑造的國家政治正確。如何讓深受殖民教育荼毒的香港青年走出禁錮是一個重生的歷史進程,不能一味採用強硬的制度和逼迫手段,要一切源於本願、發自內心,不單一改變行為,而是切實改變思想,需要接觸、了解、認識,需要政治思想相通、文化融合以及教育目的相近。

我以為,香港青年如果一味停留在香港這個「小圈子」裏看國家、看同胞、看世界,難免會滋生出偏狹的認知甚至是「何所謂大國之大」的冷漠和傲慢。我希望大家努力「跳圈」,對現今擁有的優渥機會心懷感激和敬畏,以更開闊的視角認知新時代,把自身發展與時代進步、國家民族緊密結合起來。當然,香港青年在勇敢走出來的同時,香港特區政府如何讓內地同胞更走近香港社會、貼切了解香港人的生活、化解不必要的誤會隔閡時,單純地提高旅遊購物飲食品質,已不足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應該更多考慮推廣香港人的生活特色,也就是沉浸式的城市文化體驗,比如香港書畫展覽、圖書館、電影院、音樂藝術,或者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爬山徑、村屋圍村等。這些,才能有效深化兩地人文交流,進一步促進拉動兩地人民的情感親近、心靈相通和文化相通。

我希望有一天,兩地的青年圍坐一起,或煮茶,或飲咖啡,可以毫無芥蒂,暢談政治理想,分享人生經歷。一切的一切,都是基於「真實」的體會、「真摯」的感情、「真心」的諒解和「真誠」的貢獻!

淺談北大生活學習及感悟

文/何志平 李冠儒

李冠儒(香港青年、北京大學本碩博學生):

多年前,我開始在北大國際關係學院讀書時,還沒有「公民科」內地考察團,我是在偶然接觸到許多內地學生後與北大結緣。

香港青年、北京大學本碩博學生李冠儒。(作者供圖)

我就讀香港華仁書院時,就有幸前往北京十一學校交換學習。我一直對人文社科尤其是國際關係很有興趣,但家庭希望我讀理科,所以隨波逐流,學習非常乏味。之前我也對內地學生印象刻板,認為他們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只會背誦和服從,但在具體的交流過程中,我開始修正自己的主觀印象。因此選擇大學時,我特別考慮北大清華,希望能與最優秀的內地青年共同生活。

2015年我申請時,因所在中學比較有名望和香港文憑考試的成績尚可,在通過北大面試篩選後即被錄取了。雖說我終於如願可以前往北大學習了,但又面對重重壓力。畢竟這裏的人文社科本科教育十分強調背誦能力,沒有系統性訓練過記憶方式的我,只能被迫提前2個多星期背誦相關思想政治概論。而內地同學只花兩三天就背誦完了,精確程度之高,使我深深質疑自己的智商有問題,我只能逼迫自己養成提前幹活、將勤補拙的好習慣。偶爾聽到內地同學抱怨「香港學生錄取門檻低待遇卻高」等刺耳卻客觀的事實時,更激勵我要盡可能與內地同學打成一片,還要努力學習。我在試圖深度參與學生會工作、軍訓、國企實習等過程中,曾因港人身份遇上一些困難,但如今許多針對港澳台學生的標準,已陸續與內地學生持平,我也在碩士、博士階段取得年級第一的成績。

在校園,老師跟同學也普遍是亦師亦友的關係。雖然初始很多課堂,會讓香港學生覺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到學期結束後我才深感獲益良多。

比如,潘維老師的《比較政治學》,課前我以為會聽到許多「又紅又專」的內容,實際上他思想深刻,教育方法非常特殊。他曾要求每一位同學上台抽籤,抽到哪個國家,就研究哪個國家,不得重選。我抽到紐埃,一個聽都沒聽說過的國家。一查才知是一個曾先後為英國和新西蘭殖民地的南太島國,人口只有約1500人。我硬着頭皮問,「怎麼研究」?潘老師輕描淡寫地說,「那你就去採訪當地人唄」!課後我戰戰兢兢地發了一堆採訪邀請給紐埃政府的一些局長,結果他們還真爽快地接受了。從此,我培養出由深度訪談支撐論文觀點的良好學習習慣。

還有曾是四川省高考文科狀元的任羽中老師,他會跑到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面前豎起大拇指,「看《大明王朝1566》和《甄嬛傳》了沒?好看!」笑言看懂這些劇,就能加深對中國政治的了解。也有在課上聊地震概論的同時大談青年應該炒股投資的趙克常老師,和通過生動的犯罪案例說明中國法治特色的白建軍老師,我覺得北大的課堂,確實給了社科學生無限的可能,不會一開始就讓你因為自身專業和興趣而畫地為牢。我無限感激北大兼容並包的特色,也從沒有後悔當初選擇了北大!

何志平教授:

冠儒娓娓道來的燕園生活,充分描繪了他在那段求學日子裏由興奮、迷茫、徘徊、猶豫、質疑、希望、失望和開心、充實所交織成的獨特經歷。可謂緊張繁忙的同時,又生動諧趣。

大學,就是一個人獨自在一個充滿挑戰和機遇的新環境,慢慢嘗試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發展新技能、結交新朋友的自我成長過程。其中,學生不僅要學會適應新環境,確立人生理想和目標,更要學會享受這個過程。

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大學故事吧。我中學時醉心於拉小提琴,常拿獎,後來中六那年就帶着獎學金到美國修讀音樂。結果在學校裏發現歐美同學,他們身材高大、體力好、指力夠,只消一小時練習的成績,我要苦練三小時。我很沮喪,也開始質疑自己在音樂方面的發展決定。然後在現實中又發覺,發展音樂事業除了先天的體能與天分外,還需後天的家底與人際網絡。而這些,我都欠奉。於是轉往化學系,一是因為自身對化學感興趣,二是我在香港念理科,駕輕就熟。但不久,我又與幾位歷史學教授熟識投契,經常討論宗教的課題。我特別喜歡歷史神學,為此修讀了很多歷史系科目,更一度沉迷於哲學、神學理論中。大三時,我甚至準備畢業後進入神學院。然而到了大四,恍覺讀完這一年,便要面對謀生的問題,我卻沒有一技之長,匆忙間決心學醫。因為醫科出路寬廣,畢業後可以從事教學、研究、行政,甚至政治。我立即拚命修讀生物課,為進入醫學院鋪路。大學四年,我在音樂、化學、歷史和宗教的學科裏兜來轉去,修讀了幾乎所有的學分。

本科畢業後,我進入醫學院,花四年時間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再實習一年,取得了全科醫生的資格。那時,我意猶未盡,望着自己短小的手指,認為或許可在精微的眼外科手術上有所發展。然後,又念了三年的眼科專科。當我專研得津津有味,不知三年的到來,很多問題尚在深入研究開發中,不忍戛然而止。最終,又進入眼科研究院,修讀為期四年的深造課程。四年大學、四年醫學院、一年實習、三年眼科、四年眼底病專科研究,一晃之間,便是十六個寒暑。我從未料到,求學的日子竟佔去我人生這麼多的春夏秋冬。我亦依然無悔!

如今的你們,身逢盛世,有幸生在今日中國,新時代新起點新征程,注定了你們將競相弛聘在更廣闊的天空。但前提是,你們要有理想,要有追尋的方向。我覺得當下很多青年最大的問題,不是青春反叛,而是沒有目標可以追尋。當你對什麼都失去興趣的時候,以致於連反叛都淡漠冷意,便是最悲哀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重拾夢想、重燃熱誠,再度渴望去感覺、去接觸。「一事能狂便少年」!狂是狂熱,不顧一切拚命的追求,就是少年的初心。拜託拜託,千萬不別讓那團青春的烈火熄滅,就讓它燃燒到永遠吧!

當然,我們都明白大學只是社會這個大學校的前奏曲,真正的大學不在這裏,在社會。大學的作用,就是為你走向社會這個真正的戰場提供最基本的訓練。所以,不管大學期間你度過得好不好,後面都還會有更高的台階等着你。

我願與你們共勉,也祈願你們學以成人,活得蒼勁的人生,活出新時代新香港人的精彩!

责任编辑:苏静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