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北大见闻录!何志平:内地港生的北京生活体验及文化互动、反思

香港新闻社10月8日讯 回望香港近年乱象所折射出的青少年“文化”与“教育”问题,再看看今日在内地独立思辨成长进而互动学习、反思的香港青年们,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与“教育”对年轻一代的深刻影响,以及由此触动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三者之间的关联。

文︱何志平 梁卓琪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梁卓琪向何志平教授提问说:近年来,香港社会不少相关“文化”或“教育”的讨论,都从政治角度入手。如果说刻意忽略文化的政治维度是一种政治行为,但把文化持续提升到政治的高度,则是在无意中把“文化”空心化。

学者周蕾在评论诗人梁秉钧时认为后者在表达香港性时,“发明一些明显地处于英国殖民地这个空间的设计和目的以外的使用世界方法”,把“熟悉的事物在多样角度下拼凑,产生新的关系,使人重新审视”,且“不以代表香港自居,却比不少作者更令人认识到香港”。我受启发,尝试以一种碎片化,但也更贴近日常生活的方式,呈现一名香港学生怎样经验“北京”文化及与之互动、反思。

一、一次偶然的淘宝经历使我发现部分北方人把玩核桃。文玩核桃历史悠久,其乐趣在于透过长时间的刷弄及盘玩,使其愈发红润,最后呈现包浆玉化状态,摩擦的声音也由原本的生硬沉闷变为清脆生动。因此,核桃文化代表了人怎样艺术性、创造性地与大自然互动的能力。核桃使人耐性,必须常常打理,没有数个年头,核桃是不会油亮的。此外,核桃也是颇民主的玩意。只要放足够的时间及心机打理,一对价格合理的核桃后期走色也是按劳分配的。

核桃的品种也众多。千禧年后,我国出现了庞大的核桃经济圈,其中也有核桃炒卖、品种个性化等倾向。一方面有不少核农核商富起来,另一方面大量嫁接或注药的核桃质量下降。近年该圈子愈加关注核桃的养殖生态及强调消费升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核桃文化及其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发展缩影。

二、北京同学曾经好奇我作为香港学生,为何普通话却有北方口音?这可能是我常听“二手玫瑰”摇滚乐队的音乐所致。摇滚精神偶尔被批判到底还剩多少叛逆?但二手玫瑰直接表明“摇滚无用”。除了早年极其夸张、另类的装扮外,该乐队可以把翻唱作品改为极具个人特色的作品。其翻唱Beyond隐喻两岸人民分隔沧桑的《大地》时,因主唱独特的唱腔及演绎,反而表达出一种专属于东北、内陆的荒凉感。

二手玫瑰也代表了新中国在全球化下,文化再生产的可能性。他们没有生硬堆砌地召唤任何代表中国的古代符号,而是顺其自然地把仍然存在今天中国的风土(东北唱腔、二人转)、人文关怀(情感、题材)、文化(锁纳)融入摇滚乐中。一方面,当代中国性以现代西方音乐形式被表现出来,另一方面西方音乐形式也被中国元素所丰富,达成一种比“中体西用”更流动及生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互状态。

何志平教授:

北大,校园,核桃,摇滚,听得出卓琪在北京求学的日子既充实,又别有乐趣。一众天之骄子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潜心感受体悟所在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及事。或者一座古老的建筑,一道美食小吃,一段历史故事,一件博物馆的展品;亦或一条胡同巷子口遛着鸟儿的大爷,和撇着一口京腔普通话的大妈。徜徉其中,既是追寻城市历史印迹,也是融入当地习俗与“烟火”。

当然,城市即人,每人眼中的城市不尽相同,不同的城市也有着不同的人。有了“有文化的人”,就有人文修养、格调高雅的城;有了“有活力的人”,就有动感十足、摩登现代的城。我称之为城市文化的反映,亦是城市人情趣与品位的反映。但文化是日积月累沉淀而成的,不同的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风貌。因此,城市总是在生长与变化之中。尤其我们国家地广物博,众多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五十六个民族又风情迥异,香港的同学们不妨多走走转转,体验究竟什么是“大国之大也”,何所谓“国之大者”。这里的“大”,是大视野、大担当、大作为;这里的“国”,是一派欣欣向荣气象的中国,是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中国,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也是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磅礴之力的中国!

所以,回望香港近年乱象所折射出的青少年“文化”与“教育”问题,再看看今日在内地独立思辨成长进而互动学习、反思的香港青年们,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与“教育”对年轻一代的深刻影响,以及由此触动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三者之间的关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简称是政治;教育即“洗脑”,亦是“感染”和思维的传授;文化则是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和社会历史的积淀。所谓政治的力量在于文明,文明的力量在于人心,人心的向背在于教化、教育。而教育又造就了文化,文化渗透于教育,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价值观不同,其教育目的就不同。

因此,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政治艺术,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政治。香港青年的教育问题,事关社会经济民生政治,也事关文化传承与理想塑造的国家政治正确。如何让深受殖民教育荼毒的香港青年走出禁锢是一个重生的历史进程,不能一味采用强硬的制度和逼迫手段,要一切源于本愿、发自内心,不单一改变行为,而是切实改变思想,需要接触、了解、认识,需要政治思想相通、文化融合以及教育目的相近。

我以为,香港青年如果一味停留在香港这个小“圈子”里看国家、看同胞、看世界,难免会滋生出偏狭的认知甚至是“何所谓大国之大”的冷漠和傲慢。我希望大家努力“跳圈”,对现今拥有的优渥机会心怀感激和敬畏,以更开阔的视角认知新时代,把自身发展与时代进步、国家民族紧密结合起来。当然,香港青年在勇敢走出来的同时,香港政府如何让内地同胞更走近香港社会、贴切了解香港人的生活、化解不必要的误会隔阂时,单纯地提高旅游购物饮食品质,已不足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应该更多考虑推广香港人的生活特色,也就是沉浸式的城市文化体验,比如香港书画展览、图书馆、电影院、音乐艺术,或者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爬山径、村屋围村等。这些,才能有效深化两地人文交流,进一步促进拉动两地人民的情感亲近、心灵相通和文化相通。

我希望有一天,两地的青年围坐一起,或煮茶,或饮咖啡,可以毫无芥蒂,畅谈政治理想,分享人生经历。一切的一切,都是基于“真实”的体会、“真挚”的感情、“真心”的谅解和“真诚”的贡献!

责任编辑:苏静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