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国家发改委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目标把大湾区市场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营商环境国际竞争力居全球前列。
行动计划涉及7大项24条具体措施,当中包括口岸通关措施。立法会议员刘国勋一直提倡要推进创新和便利通关模式,他对行动计划的内容表示欢迎,指当中亦包括多项民建联的建议,他期望可以加快落实,优化通关的安排,建设大湾区无边界创新便捷通关模式。
行动计划中列明要提升通关便利度,当中提出在更多口岸实施“一地两检”、“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人员通关新模式,并结合实际需要推动更多口岸实施“24小时通关”措施。刘国勋认为,目前只有皇岗及港珠澳大桥作24小时通关不足以达至行动计划的目标,应要连接深圳东部(深圳湾)、中部(落马洲)及西部(香园围)均有24小时通关口岸的总体布局。本身货检已行24小时通关的深圳湾口岸最有条件进一步开放旅检24小时通关,而事实上在疫情前,两地政府已有计划落实,目前可谓“只欠东风”。
刘国勋指出,早前与保安局商讨建议,延长通关主要受人手限制,相信科技可以帮助,例如“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他认为,旅客只需排一次队、检查一次证件便可经过出入境双方的检查区域完成两地的出入境手续,可加快处理旅客通关程序。而长远可以透过“一次过检、无感通关”把通关流程一体化,将安检和海关查验合并;并利用科技令通关智能化,进一步突破24小时通关的人手限制。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