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迅雷
香港与内地,联系、交流、往来、合作日益密切。
1月21日,2024香港渣打马拉松举行,本地和海外的健儿们共约7.4万人参与。1997年首次举办之时,由上水跨越落马洲至深圳,共有超过1000人参加;2001年,参赛人数首次超过1万人;上一届增至3.7万人,如今又翻了一番。
1月18日,2024年“欢乐春节·龙腾港澳”文旅推介月活动在香港启动,公布了多项港澳地区的文化和旅游活动。特区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发展;春节期间,内地和香港、澳门人员流动将更为密集。
1 月12 日,美国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店开市客Costco华南首店,在深圳盛大开业。开卡量第1天就达到14万,名列全球第一,其中约有10%来自香港。为满足广大香港乘客的购物需求,1月19日起,特别开通了香港往返深圳开市客Costco的跨境购物专线。
2023年全年,港澳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后,访港游客约为3400万人次,其中12月访港旅客近400万人次,较预期好;访港旅客最多的,当然是来自内地。不过,整体访港旅客中,过夜旅客仅占一半;尤其是毗邻的深圳,当天往返的“特种兵式旅游”占了大多数。
与此同时,香港人假日北上也成了新趋势。2023年10月以来,在周末和公众节假日前往内地的香港居民数量,均反超了南下赴港的内地旅客。
2023年12月31日至2024年1月1日,新冠疫情后全面恢复常态的第一个跨年夜,香港举行了历年来面积最大、历时最长的跨年倒数维港烟花音乐汇演,当晚吸引了48万市民和游客观看。有点出乎意料,这天竟有19.6万内地旅客访港,创下2023年单日最高纪录。
后疫情时代,内地盛行“特种兵式旅行”,主打“一天之内、不过夜、花最少金钱游览众多景点”。不承想,大批来自内地的旅客,在香港跨年之后,于元旦凌晨赶回内地,结果通关困难,滞留在落马洲-皇岗口岸附近。
由于港深之间仅有落马洲-皇岗口岸属24小时通关的口岸,而该口岸并无地铁接驳,结果在不堪重负之下,造成通关和交通“瘫痪”。这被称为“内地特种兵式旅游瘫痪香港口岸”,引发了广泛关注。
预案不足,引发问题,教训深刻。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人员流动,务必通畅通畅再通畅,不能再出现这样的大规模滞留事件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今后如何通畅畅通起来?
通畅,首先就是理念通畅。思想理念不通,事情就不好办。人流之兴旺,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而言,既是表征,又是实质。粤港澳大湾区的大融合、大发展,离不开交流、流通、合作,离不开来来往往的“人丁兴旺”。人员流动的自由、开放、通畅,是前提,是基础。在此基础上,“便利通关”则是最具体的体现,对此应有高度一致的认识,予以高度的重视。
通畅,重要的是政策通畅。要争取尽快恢复“一签多行”,以此方便游客、增加客源。一年内无限次访港的“一签多行”政策,自2009年试行以来,便利了深圳居民赴港,促进了香港相关行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普遍欢迎,这已经成为各界基本共识。由于种种原因,“一签多行”被放弃了。1月19日,香港旅游、零售、酒店及餐饮业代表,联同若干位工联会立法会议员到政府总部递交请愿信,希望尽快恢复开放深圳户籍居民“一签多行”,并扩大至其他大湾区城市。这样的诉求,也表明了“一签多行”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香港内地要高度重视,尽快解决。
通畅,具体就在口岸通畅。“关口”不是“关”而是“口”,通关口岸万万不能“肠梗阻”。很快就要临近农历春节了,增设24小时通关口岸数量、延长口岸通关时间等措施,已经迫在眉睫;港府和内地的商讨,已有一定成果,务必抓紧敲定,并且落到实处。另有旅客特别多的日子,务必也要保证口岸通畅。宁可让口岸的时间和空间都“空”下来等人,也不要变成“人满为患”等待通关。
通畅,还有就是交通通畅。1月15日,是广深港高铁深圳福田至香港西九龙段恢复通车一周年的日子。港铁日前表示,本地线于年三十晚通宵行驶;其实东铁线跨境路线尾班车时间也应推迟。其他一些指定日子,也应将跨境路线服务时间延长至凌晨。与此同时,客运巴士也应加多,公交车也得跟上,的士管理则要强化,尤其还要增加跨境通宵直通巴士的班次。过去是大量内地游客涌入香港买买买,如今是越来越多的香港居民前往深圳的开市客、山姆店“扫货”,“北上消费购物”已然成为了一种新趋势,所以期待开通更多香港往返深圳的跨境购物专线,以舒缓交通拥挤。
就香港和深圳而言,随着发展变化,如今两边是优势互补,不要说谁高谁低。通畅畅通,便民利民,以友善措施推动交流,这是最重要的。
放眼未来,香港与内地的往来交流合作,若要不断上档次,就需要“软硬兼施”。看看漂亮的港珠澳大桥,就知道粤港澳大湾区的硬件设施越来越棒,而现在有所欠缺的,就在于“软件”方面——我们最不应该在这些技术性的问题上有“滞后”与“阻隔”。
(作者系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特约评论员 )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