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攝影記者萬霜靈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小凡)「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走進文學時光的卷軸」展覽即日起至5月20日於香港中央圖書館展出。展覽由香港文學舘、香港作家聯會、中國現代文學館共同舉辦,香港《大公報》協辦,旨在進一步向市民推廣香港文學,推動文學發展。
在過往的本土文學活動中,「南來作家」是時常被忽略的一個群體,事實上他們曾為香港的文學作出巨大貢獻。今次展覽介紹的作家們內地南遷至香港,以文學和文字為媒介為香港帶來新的文化景象。他們或在港寫下經典之作,或參與各類文學活動,在香港留下文學足跡,促進香港文學的發展。
是次展覽共展出24位重要南來作家的手迹和物品逾330件,當中200多件為原件,包括國家級文物及首次亮相的作家手稿,是本港歷年最具規模的南來作家展。公眾可在沉浸式的場景中,踏入張愛玲、蕭紅、端木蕻良、駱賓基、葉靈鳳、戴望舒、梁羽生、金庸、劉以鬯、曹聚仁等名作家的精神世界……另外,展覽亦展出動態雕塑,借文學研究與視覺藝術的跨界融合,以新視覺探索文學。同時,展覽期間也會舉行四場文學主題講座。
出席開幕禮的主禮嘉賓包括:中國現代文學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代表,以及文學文化界代表等。
開幕典禮上,香港文學館館長潘耀明致辭表示,展覽特別關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南來作家,這段時期對香港文學起了功不可無的促進作用,為香港文學帶來活力和生機。這次展覽中,我們不僅能看到南來作家們的手跡遺物,更能透過這些實物,感受到他們的創作靈感和心路歷程。
署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劉震致辭表示,「這次展覽介紹的南來作家們,當年在艱難的環境中依然努力進行文學創作,不斷地滋養香港文學。」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香港文學館也即將正式成立,為促進香港文學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一個優良的平台。國家堅定地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背靠祖國,聯通國際,向世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立法會議員馬逢國致辭表示,即將開館的香港文學館,是香港社會欠文學館的一個賬,今天終於能實現,也是對香港大量文學家的肯定。今次展覽不僅展示了珍貴的手跡、遺物,還展現出他們對香港文學的深遠的影響和重要的意義。這是香港文學館致力於展示香港文學多元性和豐富性的一次成功嘗試。展覽關注的三四十年代南來作家,對香港文學的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南來作家們通過他們的作品和活動,為香港文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創新。
中國現代文學館王軍常務副館長表示,香港作家的文學資料是現代文學館館藏資料和展示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文學是中國文學百花園中一束絢爛璀璨的繁花。這次展覽的每一份手稿,每一件物品,都見證了文學的歷史。歷史的文學在作家的筆記和印記中回望過往年代。南來作家們南下香港,以筆耕耘,為香港文學增添了色彩與養分,成為香港文學重要力量。
李大宏細數多位作家與大公報淵源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董事長李大宏先生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展覽涉及的諸多文化大家,不少與《大公報》淵源很深。許地山曾在《大公報》藝術周刊連載;蕭紅曾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連載;張愛玲曾在《大公報·戲劇與電影》上發表觀影指南;葉靈鳳的《香港方物志》,收錄的正是他在《大公報》陸續發表的100多篇短文;秦牧、端木蕻良等也曾為《大公報》撰稿;戴望舒到港後還曾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大公報旗下《新晚報》總編輯羅孚,更是促成李了金庸與梁羽生的武俠寫作,他本人亦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專欄作家和著名報人。
「文者,貫道之器也。在悠久綿長的辦報歷程中,《大公報》及香港《文匯報》之所以不遺餘力地為華語文學創作『搭台架梯』,皆因我們始終認為,文學是人類審美的最高形式,一代人的生活與情感,一個民族的奮鬥與信仰,都離不開文學的記錄與書寫。」
「武俠雙傑」雕塑揭幕
剪綵儀式後,在一眾嘉賓的見證下,揭幕了由南京雕塑名家陳建華創作的金庸、梁羽生人像雕塑,該雕塑將捐獻給香港文學館,並在今次展覽中展出。
金庸與梁羽生二人同年同月生,同為《新晚報》的同事,後又都進入武俠小說領域。2024年是金庸和梁羽生的百年誕辰,同時也是他們聯手開創的「新派武俠小說」誕生70周年。
雕塑家陳建華分享創作心聲:「文以載道,歌以詠志,而雕塑當以傳神。我在創作二位先生的過程當中,腦海中全是他們筆下的英雄人物和光輝事跡,這些人物和事跡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就是正義、忠誠,還有家國情懷。非常榮幸能夠把這兩件作品留在香港,捐給香港文學館,同時以這兩件作品,致敬造兩位作家的百年誕辰,更加致敬下一個香港文學的百年。」
遊走文學時光卷軸
展覽的24個南來作家,包括許地山(1893-1941)、曹聚仁(1900-1972)、戴望舒(1905-1950)、葉靈鳳(1905-1975)、黃谷柳(1908-1977)、徐訏(1908-1980)、蕭紅(1911-1942)、李輝英(1911-1991)、端木蕻良(1912-1996)、何達(1915-1994)、駱賓基(1917-1994)、高旅(1918-1997)、劉以鬯(1918-2018)、阮朗(1919-1981)、秦牧(1919-1992)、司馬長風(1920-2980)、張愛玲(1920-1995)、黃慶雲(1920-2018)、羅孚(1921-2014)、徐速(1924-1981)、梁羽生(1924-2009)、金庸(1924-2018)、金依(1927-2016)、吳羊璧(1929-2023)。他們有的短暫居留,有的安居樂業,還有的離港移居內地或海外。這些作家的字裏行間,關注國家與民族的危機,對平民百姓悲憫與關愛,同時洞察人性的幽微,留下深刻的香港印記。
在張愛玲主題展區中,張愛玲的手稿《小團圓》複製品被製作成一個螺旋的圓型裝置,呼應書名外,也象徵着「打開時間的卷軸」。現場更展出張愛玲的未公開過的散文《草爐餅》及後記手稿真跡、珍貴書信、肖像和未公開的張愛玲證件等。
重點展品還包括金庸致潘耀明書信,梁羽生致金依書信,蕭紅致華崗,葉靈鳳寫作計劃,劉以鬯手稿遺物等。
此外,展覽還有一處由中國美術學院的藝術家與香港文學館聯合進行的跨學科創作項目「南來之花」,通過對24位南來作家作品的語意分析,構建出3D數據雕塑,形成一朵朵「花」。
為香港文學館開館預熱
籌備20年的香港文學館,將於5月27日至8月26日推出精心謀劃的文學舘開幕展「萬物有文,文裏有花」和香港文學常設展。
館長潘耀明向香港文匯報記者透露,香港文學館的籌備工作目前已完成七八成,儘管場地不及中央圖書館大,但他們將探索多種方式進行文學宣傳,如設置「文學流動車」走進校園,開展寫作工作坊等,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到香港文學。
香港文學館作為推廣香港文學、撒播文學種子的地方,值此開館之際,通過「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講述香港文學故事,帶領觀眾回顧香港歷史,遊走文學時光卷軸。
*********
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走進文學時光的卷軸
日期:即日起至5月20日
時間:10am-8pm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展覽館)
免費入場
*********
文學主題講座
續集——張愛玲與香港的未完故事 (已結束)
5月11日 10:30—11:30
講者:宋以朗、梁慕靈
香港兒童文學的傳承與啟後
5月11日 14:30—16:00
講者:嚴吳嬋霞、何紫薇
情發於聲:跨媒介與未來文學
5月12日14:30—16:00
講者:吟光、李峻一
從新詩到香港詩
5月19日10:30—12:00
講者:黃燦然、萍兒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