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电力总裁罗嘉进。(香港文汇报记者黄艾力摄)
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致力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少50%,减碳成为各行业投资及转型的巨大机遇。本地发电是最大的碳排放源,占总排放量约66%,要达至香港减碳目标,能源转型是关键一环。中华电力总裁罗嘉进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提到,大亚湾核电站对香港在能源安全和减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来将抓紧香港实现碳中和的机遇,借鉴大亚湾核电站的经验,为香港在2050年前达至碳中和作出贡献。
罗嘉进在访问中提到,今年是中电在香港营运的第123个年头,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一直与香港并肩同行,共同发展,服务香港。集团始终致力于保持电力供应的高可靠性,并在减碳方面稳步前进。此外,中电的电价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支柱是大亚湾核电站。今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年份,因为今年是大亚湾核电站向香港供电的第30周年。
售电量倍增 碳排放量减逾90%
罗嘉进表示,大亚湾核电站对香港而言,在能源安全和减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电已经开始在全球环保和减碳方面取得领先地位。具体来说有两点:首先,在1994年,中电是香港第一家引入核电的公司;其次,在1996年,中电成为香港首家引入天然气发电的公司。这两个“第一”分别意味着中电引入了零碳的核电和低碳的天然气,这对香港的减排工作作出贡献。
他提到,从1990年到今天,中电的售电量翻了近一倍,增长了超过85%,但总体而言,碳排放量却减少了超过九成。这意味着公司在碳和微尘粒方面的排放量大幅减少,在这30年间作出了显著的进步。
贷款建中国首座商用核电厂
罗嘉进指,这一切得益于集团不断引进更为清洁的燃料,同时在电厂运作中安装了更多清洁装置,并使用更环保的煤和天然气,以及核电。因此,大亚湾核电站自1994年开始运作,对集团来说非常重要。当时,它由中电和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即今天的中广核的前身)合资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商用核电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之一。
当年中国的经济实力、资金和外汇储备都处于起步阶段,大亚湾核电站总投资额占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一。这个项目引入了许多创新的机制和模式。当时的机制是“贷款去建设,售电去还款”,这是一种共同兴建的模式,因为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资源有限,因此需要贷款来完成项目。贷款需要有还款能力,而还款能力则依赖于香港对电力需求的高度可靠保证。
每隔十年大修 寿命可逾60年
此外,中电与国家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早在1979年,中电就开始向内地售电。随着内地经济和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中电与内地共同发展大亚湾核电站,大部分电力供应香港,一部分则供应广东。
罗嘉进补充,大亚湾核电站使用压水式反应堆技术,若保养良好,使用寿命通常可长达60年,有些甚至可达80年。大亚湾核电站定期进行维修保养,每十年更会进行大规模维护,今年适逢大亚湾核电站进行第三个十年大修计划,进一步提升其营运效益,延长其运行寿命。特区政府净零发电减碳策略
过去30年,大亚湾核电站总共输送至香港的电量超过3,128亿度,足够供应全港270万家庭25年的用电需求。罗嘉进表示,这种“专厂专线”的模式,不仅使得清晰的产地和稳定的供应得到保障,也让中电通过参与管理和运作,进一步提高了核电供应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中电取用了大亚湾核电站80%的出产量,核电在中电燃料中的比例约占三分之一,对全香港而言大约是四分之一。这意味着每年避免了750万吨的碳排放。“专厂专线”输送核电的方法,使得供电可靠、环保且价格稳定。
核能的发展在全球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中国内地在这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内地有56台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另有26台在建核电机组,这使中国成为全球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因此,在中国内地甚至全球,核能也在减碳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政府目标2035年零碳能源占60%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的气候行动蓝图,目标是在2050年达到碳中和,并力争在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半。罗嘉进认为,核能的优点在于其可控性,例如香港白天用电多,晚上用电少,可以由此控制核电的发电量。政府目前的目标是将零碳能源(包括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在2035年达到60%至70%的比例,以便在2035年实现减排50%的目标。
大亚湾核电站一直以“专厂专线”的概念运作多年,“专厂”意思是指零碳能源的来源已经清楚确定;“专线”则是指有一条输电线路直接连接到香港,这样可以保证可靠性和可追溯性。大亚湾这种“专厂专线”的模式非常有效,因此未来香港若想进一步减碳,应该考虑多引入核电。
积极配合港减碳路线图
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致力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5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量从2005年的水平减少50%。既然核电对“减碳”目标助益极大,同时亦能提供可靠,且价格稳定的电力供应,市场自然关注能否复制大亚湾模式,再建核电厂。罗嘉进表示,集团正与香港及内地政府,以及内地相关能源企业探讨新的能源资源,如今谈论这些为时尚早。然而,考虑到距离2035年只有大约10年的时间,加上预计香港未来电力需求将呈现平稳增长,集团确实需要开始发展和推动减碳。
基于大亚湾核电站的成功案例,他认为可以与内地企业、中央政府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沟通,共同开发更多的核电资源。这样能够有效实现香港未来的减碳路线,同时提高能源效能。
另外,香港的减碳路线图相当清晰,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减少煤炭发电,增加天然气发电,因为天然气发电的碳排放比煤炭发电减少一半。目前,集团已经完成了这一阶段,增加了天然气发电量。两台新的天然气机组已经建成,离岸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也已完成,这样就有更多天然气燃料进行发电。
第二阶段,到2035年需要将零碳能源的比例从25%提升到60%至70%,这主要依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第三阶段则是考察其他绿色能源的可能性,例如绿氢或碳捕获技术。碳捕获技术是指在发电过程中捕捉排放的碳而不让其进入大气层。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