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李子建:香港国民身份认同建设与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研究——以香港教育大学为例

国民身份认同的教育,是关乎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与责任感的教育。当代世界各国,无不以多种方式推动国民身份认同教育。

李子建 | 香港教育大学校长

国民身份认同的教育,是关乎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与责任感的教育。当代世界各国,无不以多种方式推动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它既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石,维系国家和社会稳定与凝聚力的重要环节,更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从来不孤立于社会环境之外,制度保障与社会氛围对国民身份认同教育的实施同样至为关键。2020年《香港国安法》颁布,构筑起香港特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正式实施、同年《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本地立法完成,香港特区政府也专门成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国民身份认同」更被纳入教育局提出的十二种首要价值观与态度之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国民国安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越来越受到香港社会重视。

爱国主义教育政策及理念脉络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下称《爱国主义教育法》)于2023年10月通过,国家和香港特区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法》内涵多元而丰富,其中第五条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坚持思想引领、文化涵育,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主题鲜明、融入日常,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第七条指出:「国家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十五条指出:「国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第二十三条指出:「国家采取措施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和『一国两制』实践教育,增强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的爱国精神,自觉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2024年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曾国衞回应立法会议员吴秋北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回覆指出特区政府在2024年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并设立四个分组(即学校教育、本地社区、历史政经文化及传媒宣传),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他在回覆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包含国家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国家象征标志等各方面。」他亦强调不同团体及社会人士可多利用博物馆资源、本港有历史故事的地点(例如香港沙头角抗战纪念馆);此外,也可为中小学举办赴内地交流及考察活动,善用更多红色资源,让学生从多角度亲身体验和体会国家的发展与成就,以加强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

2025年由香港教育大学与油尖旺民政事务处及油尖旺区校长会合办的「国家安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暨国安教育多媒体设计比赛颁奖礼上,律政司司长林定国资深大律师形容国家安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挂钩,形同「亲生兄弟」,而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是建立和增强国民身份认同,表现出「休戚与共、同喜同悲」的意识和情怀。林定国司长亦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例如「和衷共济」、「求同存异」、「亲仁善邻」、「天下为公」,来说明爱国主义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的关联,也强调习近平主席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精髓,就是「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港澳所副研究员林东晓认为,要推广具有港澳特色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可考虑四个特点:突出法治、突出认同、突出全民、突出行动。笔者个人认为,就价值观或生命教育的视角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是作为中国人的生命教育。可以从「知」「情」「意」「行」的角度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其中「知」包含对国情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包括建国和革命的历史)、国家安全的内容、宪法和《基本法》等的认识。「情」包括对国家及其政权、文化、历史、经济等不同层面的认同和欣赏,以至家国情怀的培养。「意」是指习惯性和持久地发展个体的安身立命立德之道,以国家的利益考虑及树立自己的价值观。「行」是包括透过实际行动,从自己延伸至为家庭、社区和国家做贡献,并在适当时候正面影响他人,为社会国家做贡献,既「立德」亦「树人」。在某种程度而言,「知」「情」「意」「行」可呼应北京师范大学温静教授建议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内涵,即:「动之以情:升华情感境界」、「晓之以理:建构身份认同」、「授之以道:形塑价值观念」、及「导之以行:强化实践引领」。我个人对爱国主义的领会是要「情理兼备」、「知行合一」及「道不远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称,继续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学与教之中,以小学为例,除了小学人文科可以配合外,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例如中文、视觉艺术课)、主题活动和校园文化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笔者个人认为,在考虑如何加强国民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教育取向的同时,可多考虑不同年龄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兴趣和学习需要,从而设计适切的内容、活动和教学方法,配合生活事件、国家发展和价值观的培育。

就香港教育大学(下称「教大」)来说,教大团队在下列四个课程板块推动与个人修养及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元素:(1)师德教育;(2)国家安全教育、宪法和基本法教育;(3)中华文化教育(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非遗教育等);(4)大思政教育。这四个板块以专业为导向,以国家安全、法律和中华文化相关思想为核心,互相补充,让教大同学有较全面的认识。最近教大成立了「国家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中国历史与文化教育工作小组」,由我主导和担任主席,会专责统筹与推动相关工作。

香港教育大学的实践

香港特区基础教育教师中,逾七成毕业生来自教大,教大作为本港教师教育领域的领军学府,承担着培养教育人才的重大使命。教师是国民身份认同教育的「第一推手」,因此教师对国民教育和国民身份认同的理解与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建构。教师以身作则,才能成为学生价值观建构的正向引导者。多年来,教大持续推动师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中华文化教育等,不仅透过课堂教学,更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和祖国各地,亲身体会国家发展。

(一)国家安全与法律教育的全面推进

「国家安全与法律教育」是教大于2025/26年起引入全新的学士课程元素之一,除了原有必修的通识基础课程和其他选修科目,如「正向教育与价值教育课程」、「大湾区联课及服务学习课程」及「师德教育体验学习」外,开设必修的「国家安全教育与香港教师法律议题实践」及「理解国家安全教育法」科目,推动国家安全教育。

教大成立的全港首个「国家安全与法律教育研究中心」,以推动课程建设、深化学术研究与延展社区服务为主要方向。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安全教育必修科目体系,内容涵盖《宪法》、《基本法》和《香港国安法》等,另外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基本法》及国家安全教育」的跨学院核心科目;为非教育学士学生特别开办「理解国家安全法」的科目;针对教师培养项目,设计了从幼儿教育到中小学教育的系列专业科目,包括「香港幼儿园教师的国家安全教育与相关法律议题入门」、「国家安全教育与香港教师法律议题实践」等分层科目,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系统的国家安全教育。此外,中心亦会积极联系本地与内地专家学者,商讨共同研发教材,逐步为本地中小学、公营机构提供课程及专业培训。

香港教育大学成立国家安全与法律教育研究中心

香港教育大学与油尖旺区携手举办国安与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 暨国安教育多媒体设计比赛颁奖礼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廿八周年,香港教育大学于大埔校园举行升旗仪式

在校园活动与社区实践方面,教大与内地知名高校合作举办国家安全教育研讨会,与中小学、社区团体及政府部门合作,举办校园国安教育讲座,并组织「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系列活动。2023/24年度,教大与大埔区及油尖旺区合作举办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参与者逾1,200名。2024/25年度,教大延续与地区的合作,与大埔区、油尖旺区及东区举办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例如「国安与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暨国安教育多媒体设计比赛颁奖礼」(油尖旺区),三场活动吸引逾1,300名参与者。教大还举办了「2024全港学界《宪法》演讲比赛」,增强学生对《宪法》的认识,鼓励学生探讨宪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国家法律制度的尊重。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博士曾为教大师生主持以宪法、基本法为主题的演讲,她也是教大跨学院核心科目的客座讲者。

教大在每周一和特别日子(包括元旦、国家安全教育日、香港特区成立纪念日、开学日以及国庆节等)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升旗礼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今年教大为庆祝香港特区回归祖国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廿八周年举行了隆重的升旗仪式,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驻港国家安全公署的代表亲临现场支持。

在国情体验方面,教大早已在学士课程中加入必修的大湾区元素,于2023/24年起分阶段安排所有本科生到大湾区考察,并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学校体验先导计划」,安排学生赴港人子弟学校实习,让准教师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内地教育的最新发展。于2025/26学年,教大增设必修的「中国内地学校体验」,让所有学士及教育荣誉学士 (同期结业双学位课程)的学生,有更多前往内地实习或学校体验的机会,以便他们更快掌握内地的最新发展,扩阔眼界。非主修教育的学生则需修读必修的国情体验科目,透过不同的学习活动体验大湾区或内地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或工作环境。

自2023年11月起,教大已举办十讲「人大政协讲座系列」,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国家立法体制、法治社会、税制、科技发展、青年发展等议题,吸引逾800位教大师生、中学校长、教师及学生参与,并汇集出版《人大政协讲座系列:法治.科技.青年与教育新视野》一书,让公众了解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快速进步与发展成就。

教大在课堂内外,把国家安全与法律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与实践紧密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国家安全与法律的理论理解及践行法治精神的能力。

(二)师德培养

韩愈语,「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品格的塑造者。教大严格对接2022年12月教育局制订的《教师专业操守指引》以及国际专业准则,推动师德教育的系统化建设。为了让准教师全面掌握指引,树立良好的品格及价值观,教大于2024/25年起分阶段于不同程度的教师教育课程推出「教师专业操守与道德要求」,革新课堂内容、强化学校体验及增设联课学习等。所有修读教师教育课程的学生将需修读两门必修科目,藉个案研讨,让学生掌握和了解《教师专业操守指引》,并在实习后作深入反思,如何在实际的教学环境应用指引。

2023年10月,教大与华南师范大学合办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下的教师专业操守」为主题,吸引500位现场嘉宾与上万名在线参与者;2025年5月,教大又与曲阜师范大学合办「师德:承传与未来」研讨会,探讨师德养成的现代意义与路径。同时,学校每年举办教师专业操守讲座,2024/25年度邀请香港立法会议员郭玲丽女士主讲,吸引两百多名学生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教大与曲阜师范大学于2023年8月签署合作协议,携手成立「香港教育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师德教育基地」,并推出「师德教育经验学习」科目,安排准教师赴曲阜参加为期一周的体验营活动,亲临孔孟故里,感受儒家文化,理解「立德树人」的深厚底蕴,进一步强化对中华文化与师德传统的认同。

(三)中华传统文化学习

在文化教育方面,教大开设「新六艺课程」,以「古为今用、中外共融」为理念,将传统六艺重新诠释,与现代科技及体验式学习结合,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成效显著。教大得到香港爱国实业家冯燊均先生与夫人鲍俊萍院士设立的「大成国学基金」资助,于2021年成立的「国学中心」,亦透过「国学讲堂」、中小学教育推广、大湾区师训及国际研讨会等活动,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国际交流。

在非遗教育方面,教大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在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的支持下,于2022年至2024年举办「非遗进校园」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坊、校本支援、全港中小学非遗问答比赛、制作《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指引及案例》教材及《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影片等项目。该计划令中小学生拓阔视野,同时了解非遗与社会和世界的关联,达到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双重目标。教大设有「戏曲与非遗传承中心」专注于本地及海外广泛地推广中华文化与传承,通过有关戏曲与非遗传承和教育方面的研究及知识转移活动,开发高质素的教材,促进戏曲与非遗传承产业在香港特区的可持续发展。叶德平博士在教大的资助下,进行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博物馆互动平台开发先导计划(客家文化篇),聚焦港深二地的客家文化,尝试用科技联乘文化,推行非遗教育。

香港教育大学与曲阜师范大学合办师德教育体验营

香港教育大学开设「新六艺课程」

文化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辅相成。教大协助中小学设计生命教育课程,涵盖国民教育与生涯规划等课程,培育学生的十二种核心价值观与态度,使学生既能在知识上理解国家,更能在情感与价值观层面深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这些举措,让学生在国情体验中增长见识,在师德涵养中提升自我,在文化浸润中厚植情怀,最终实现知识、价值与行动的统一。

(四)「大思政课」的先行实践

国家安全教育是前提,而「大思政课」则是进一步深化国民身份认同、涵养家国情怀的核心。教大在推动国安教育的基础上,正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化与常态化发展,探索透过通识课、讲座及内地考察团等不同形式,逐渐渗入相关元素,逐步融入课堂与实践,推动国民身份认同由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

参加「大思政先导计划」的香港教育大学师生参观湖南长沙橘子洲头

教大拟通过正规与非正规学习,于2025/26年起将逐步试行在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加入「陕公大学堂」及「大思政课」讲座,促进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并培养其国民身份认同。

2024年,教大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合作成立「大思政教育创新发展中心」,成为全港首间探索「大思政课」内容的高等学府。我也带领教大师生于2024年底在湖南长沙、湘潭、凤凰古城等地开展「大思政先导计划」,内容涵盖历史、文学、科技与国家安全等领域。以「边走边学」的方式,将知识传授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祖国大地和社会脉络中全方位认识中国古今发展。教大将参考国家「大思政」课的内容和模式,探讨大思政课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结合,积极探索如何培育具国家视野、才德兼备的教师及专业人才。

国民身份认同的建构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国民身份认同的建构,不仅需要主管部门的系统化设计,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形成独立学科和明确的学习纲要,包括根据学生学习阶段和程度,清晰界定教学内容,如小学阶段学习国旗、国徽、国歌等基础知识,中学阶段则应有进阶内容,形成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同时也需要社会教育的协同推进,爱国爱港教育不应只针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学生,对于大专生、成年人等全港市民都应开展。社会各界,包括立法会议员等,都有责任推动公众教育,提升港人爱国爱港情怀,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总而言之,国民身份认同感的生成,不仅来自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来自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与价值观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推进、耐心引导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香港特区在出台相关法律与政策方面已取得不少进展,但身份认同的培育仍需持续深化,需要在制度保障与社会氛围中不断巩固。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环境的逐步改善,香港特区青少年正逐步形成更为深厚的家国情怀与贡献国家发展的使命感。未来,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同作用,是我们推动国民身份认同教育的重要方向。

责任编辑:王恩龙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