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距离美国总统大选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尽管目前特朗普和哈里斯的选情还处于胶着状态,但各国从自身利益出发,都在为特朗普可能的“回归”做出准备。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过去的四年拜登和民主党在医疗改革、俄乌战争、中东冲突,对待北约的关系上的奉行政策,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感到难以接受,以及拜登出现在公开场合中的一些举动有关。大多数中基层的美国人,已十分希望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并不是特朗普个人能力多么突出,只是想看看新来的这个人能否改变如今被拜登与其背后的民主党之利益集团所搞出来的乱象。何况,共和党内部比较团结,加上布什家族等前辈大佬们、马斯克等企业家大佬、及特朗普自身大家族的大力支持,特朗普最终胜出的概率,还是非常高的。这种“特朗普现象”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民粹主义政治在当代的复兴。其存在的合理性还包括一般大众对早已固化的精英政治的反叛,以及对格式化的政治领袖总是精心修饰、风度翩翩、说话滴水不漏的刻板风格的厌倦。
近来,美国媒体屡屡发布长篇大论,讲述特朗普当选会给中国带来五大利好:
首先,“特朗普现象”使得世界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盟国愕然,感到巨大的危机和失落。国际关系而言,拜登好容易修补起来的各种同盟和准同盟关系,如果特朗普再次上台,恐怕又将面临一轮考验。最近义大利总理、加拿大和乌克兰外长纷纷访华以及东盟十加三,日韩正向中国靠近就是明证。
二、“一带一路”大战略,台湾问题也许提前解决。此前,特朗普明确表示若当选美国总统会会继续奉行“美国优先”主张,立即停止俄乌冲突和阿以冲突,且不会掺和到台海问题里。而如果俄乌冲突一旦结束,则会对中国边疆安全乃至贸易合作带来重大利好。从这个角度而言,特朗普上台,对于我们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更好的实施,利大于弊。
第三,南海问题也许不再成为热点。最近一段时间,菲律宾政府时常在一些海岛问题上与中国大陆进行对抗。特朗普曾表示他上台后会重新评估对菲律宾的支持。一旦美国放弃或者减弱对菲律宾的支持,马科斯政府将无力与中国对抗。
第四,东北亚局势有可能缓和。特朗普曾表示:美国会削减驻日本、韩国美军的预算投入。而且特朗普不止一次公开声称他与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同志是好朋友,不排除特、金再次会面。一旦美国与朝鲜展开正式交往,对于整个东亚地区的局势会有莫大的好处。
第五,去美元化或将加速。全球加速“去美元化”,归根结底,是美国逆全球化而行、滥用美元霸权,不断侵蚀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公信力的必然结果。金砖国家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可为去美元化发挥更大作用。为抵制或防备美国的制裁、贸易战、“长臂管辖”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已主动放弃美元结算,其中既有摆脱美元霸权的主动考虑,也有倒逼之下的无奈,如俄罗斯要求美国等对俄不友好的国家从俄进口天然气使用卢布。
不过,特朗普是美国对华鹰派的代表,他若回到白宫,作为商人的特朗普,其以中国为敌的认知不会改变,他会奉行拉俄制华战略,将会继续对中国外贸出口进行打击,加大征收关税。限制与打击中国出口贸易,一定是特朗普遏制中国出口的首选利器,他可能会取消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将进口税进一步提高到60%,并加速中美两国脱钩,加剧贸易战、科技战的激烈程度。
特朗普外交采用由基辛格所谋划的所谓的“联俄反中”战略,主要基于地缘政治理论和美国著名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提出的中美俄大三角理论。布热津斯基曾比较狂热的希望,俄罗斯继续分裂。布热津斯基的地缘政治理论中,欧亚大陆,是世界政治的重中之重,美国一定要把欧亚大陆弄的越乱越好,越碎越好。只有这样,美国才能统治世界。一旦欧亚大陆出现了整合,走向一体化,那么美国就完了。
特朗普外交战略核心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呢?它的一切都是为了,阻止并离间中俄同盟,拉欧盟、日本和印度对抗中国,防止欧亚大陆出现任何形式的一体化整合。美国提出的G2的本质,是连横,事强攻弱,拉着中国进攻俄罗斯和伊斯兰国家。现在的大三角的本质,则是合纵。拉着俄罗斯和其他的一群“吃瓜群众”国家,合围中国。美国前手刚玩了一把连横,后手马上接着又耍一把合纵。连横演砸了,以中美俄大三角,合纵。笔者认为:特朗普的如意算盘是不能得逞的,可用中俄印大三角应对。
换言之,中国以牙还牙,应采取加强中印俄大三角战略。最近,印度著名外交评论家巴德拉·库马尔大使提到最佳办法是启动中俄印三角关系。有迹象表明,俄罗斯-印度-中国平台在时隔几年后正变得“活跃”起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6月对莫斯科的正式访问极具象征意义。这次访问恰逢北约在华盛顿举行峰会,这次峰会无疑引起了人们对俄印关系在当前历史上不断变化的地区环境中的全球特征的关注。还有其他的路标,在这方面,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6月26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10届普里马科夫阅读论坛上的讲话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在莫迪访问前10天。
当然,中国要继续改革开放,加快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本文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德华,本网获独家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