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图源网络)
香港新闻社8月5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处获悉,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于2024年8月5日去世,享年98岁。
公开资料显示,李政道,1926年生于中国上海,原籍江苏苏州。1944-1946年,他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讲座教授,1984年至今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李政道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和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等。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论、原子核理论和统计物理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1954年,李政道提出“李模型”(Lee Model),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他与杨振宁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如同惊雷一般震撼了物理学界。翌年经实验验证后,他们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时年仅31岁的李政道,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李政道在正反粒子变换和空间反射联合变换下不守恒问题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70年代以来,在建立与发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论、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94年李政道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尽管身居海外,李政道的心却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自1972年起,他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他曾倡导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中国基础研究和提升中国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他倡导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和建设中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促成北京谱仪(BES)、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为中国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导和倾力帮助。他还倡导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进前沿科学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青年学者成长,为构建开放型教学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环境争取了政策支持。
李政道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深具人文关怀的教育家。自1972年起,他频繁回国,不仅传播先进的科学理念,还积极倡议并参与了中国科学教育的多项重大改革。他倡导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博士后制度等,为中国的科研环境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科研的国际竞争力。此外,通过发起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他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科学家,这些人才后来成为各领域内的领军人物。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