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国际创科展在今年4月中举行。(资料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深刻昭示,也是香港特区政府、创科界和社会各界的鲜明共识。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关心重视下,在国家推出各项政策支持下,香港特区政府积极作为,制定发展蓝图,努力通过有为政府与高效市场力量的乘数效应,达至创科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香港,正走在全面、全力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康庄大道上。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生产力实现的平台。曾经,香港科研成果丰硕,是科研的巨人;但创新科技产业却举步维艰,是产业的幼儿。让创科产业迅速成长,成为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传统优势之外,新的经济巨人,是摆在特区政府和全港各界面前的必答题。
创科蓝图—构建未来发展框架
自2015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起,特区政府积极布局,在创科范畴投放的资源超过2,000亿元。自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本届特区政府更从顶层规划和设计着手,将创科局重组成创科及工业局,就创科及产业政策作更整全布局。
2022年12月,创科及工业局局长孙东代表特区政府提出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具体勾画了未来5年至10年的宏观创科发展目标。特别是从完善创科生态圈的角度,促进上中下游协同发展,聚焦加强创科产业转化联系,建设新质生产力,引领社会经济亦能受惠于创科带来的成果。
香港创科蓝图,循创科生态圈、人才库、数字经济、融入国家连通世界四大发展方向推进,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具体框架。
立法会议员(科技创新界)邱达根说,创科蓝图四大方向下设八大重点领域,能针对性投入更多资源和政策支持,有助放大香港在创科市场发展的优势。他表示,创科局推出的多项政策如InnoHK创新平台、“产学研1+”计划等,以及其他与科研、经济和人才相关的措施,包括低碳绿色科研基金、引进重点企业、高才通等,环环紧扣,可以发挥以科技提升生产、为社会解决问题的价值。
说到香港创科生态,产、学、研是关键词。今年5月28日,本届特区政府斥100亿元推出的“产学研1+”计划公布了首批获资助的6所大学24个项目,当中涵盖了健康及医药科学、新材料及新能源和人工智能及机械人等8个领域,每个项目获批1,000万元至一亿元不等,以进一步激励产学研协作,加速推动“从一到N”的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
“‘产学研1+’计划为建立蓬勃且自我强化的创科生态循环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本港正需相关拨款促进研发成果商品化,释放创科界的最大潜力,计划推出的时机正合其时。”身兼计划督导委员会主席邱达根说。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表示,过去香港一直由大学主导创科发展,虽然做出众多优秀研究成果,但未能使之落地并转化为经济效益,即使后来尝试结合产业推动,却发现企业和大学间思维和操作上存在文化鸿沟。所以“产学研1+”计划,正好释放本地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和商品化的潜力,促进了政府、业界、大学和科研界的合作,平衡各方持份者需求,回应了香港创科面临的重大挑战。
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抓手
新型工业化,是香港创科产业发展另一个焦点和着力点。特区政府今年2月委任了工业专员并成立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专责统筹及督导相关政策支援,建造更好的工业发展氛围和环境,并协助外企来港落户发展并解决过程中面对的制度和兴建厂房等困难。
工业专员(创新及科技)葛明说,今年的重点工作,是尽快推出100亿元的新型工业加速计划,期望未来5年至8年引进50间至100间从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以及先进制造与新能源科技的企业落户香港,至少带来200亿元直接投资额;长远而言,则是要透过计划引进150间企业,并利用科技创新牵头促进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香港,正迅速加强支援具策略性的先进制造产业发展,例如半导体晶片和新能源汽车,以支持香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更好服务于国家的使命。其中于元朗创新园的微电子中心已大致完成,预计今年可供租户陆续进驻,内里的试产设施安装则可于2025年第三季完成。此外,投资逾28亿元的香港微电子研发院亦会于今年内成立,引领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更会积极筹备设置中试线,做好连接创新研究与量产的桥梁,促进“从一到N”产业发展,并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落户。
为让创科产业有充足而坚实的发展空间,特区政府继续积极开拓新用地,加强创科基建。香港有两个重要创科平台——香港科学园及数码港。目前,香港科学园第二阶段扩建工程正按计划逐步进行,预计第一批次将于2025年完成;数码港的第五期工程亦已展开,目标于2025年完成。至于香港科技园公司辖下的3个工业邨,已重新定位为“创新园”,以实现“进一步——创新制造”的目标。
着眼未来,位于落马洲河套的港深创科园,建造工程正全力落实,首3座大楼将于今年底陆续落成,首批59间来自内地、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创科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将落户园内,预期将在园内投资超过数十亿港元,创造数以千计的就业机会,当中不乏国际龙头企业,包括英国阿斯利康、美国查士利华医药技术、深圳华大基因等。
而特区政府整个北部都会区的规划,新田科技城的构建更是重中之重,连同港深创科园在内总创科用地达300公顷,为香港打造“北创科,南金融”格局。
加强研发打造雄厚产业基础
持续加强研发能力,是发挥香港既有优势、推进香港创科产业发展的基础。特区政府重点资助100亿元的InnoHK创新平台,旨在透过本港及国际知名机构的合作,将香港发展成为环球科研合作中心,用创科成果为创科产业打造雄厚基础。至今InnoHK共有29所研发实验室获选进驻,汇聚7间本地院校和研发机构,以及30多间来自全球11个经济体的顶尖科研机构,参与的本地和海内外科研人员合共约2,500人,除了推动香港、内地及海外顶尖科研人员与业界合作外,亦提供一个极佳的平台,为本港培育及建立科研人才库。
InnoHK推出以来,成功提升香港多所大学研发协作能力,而且成果更多元化,协同效应更佳。以今年的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为例,香港理工大学便有19个得奖项目,是旗下InnoHK实验室与其他国际顶尖院校共同开发的成果;而香港大学的得奖单位,也包括该校7个InnoHK实验室;香港科技大学也有5个项目,来自该校牵头成立的InnoHK实验室。
生命健康科技,是香港聚焦发展的重点创科领域,各大学拥有不少世界知名的研究团队,“从零到一”的突破能力高;而香港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有8所与生命健康相关,加上16所从事生命健康科技,分别聚焦生物医学、化学、预防诊断、病理追踪、外科微型机械人、先进治疗和康复等范畴的InnoHK实验室,尽显雄厚根基。
在此基础上,特区政府今年内还将拨出60亿元,进一步资助本地大学设立生命健康研发院,以促进跨院校/机构和跨学科合作。研发院会专注有关生命健康科技的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及研发成果转化,引进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和科学家,发挥跨机构和跨学科的互补优势,协助香港建立研发生态圈,为创科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吸引顶尖科学家:壮大创科人才库
创科发展,当然离不开强大的人才库支撑。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推出多项政策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和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吸引海内外优秀的创科领军人才带同其业务、投资或科研成果落户香港。其中投放20亿元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瞄准国际级科学家,加大对本港大学的支持力度,招揽约100名创科领军人物来港,更会对其所属团队的科研人员提供资助。
2022年9月来港的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教授苏慧便是其中一位杰出创科学人。苏慧此前于美国太空总署任职,来港后她不仅领导了香港高等教育界首枚卫星“香港科大—雄彬一号”项目,更积极参与国家航天工程,由她主导研发的温室气体探测仪,未来有望在中国空间站应用。
她直言,计划是她选择来港发展的重要原因,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外,更让她感受到香港多元的创科政策及大学科研支援,这种积极氛围吸引了更多人才申请加入她的实验室,让团队非常顺利地组建。
港科大博士生朱奎霖,研究领域是运用机器学习进行台风强度预测。曾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的他,当时导师正是苏慧,得悉她获资金成立实验室便跟随她到港。朱奎霖说,撇开苏慧的影响,香港学术水平也属超一流,许多学科在全球名列前茅,加上能接触到来自海内外的科研资料,塑造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科研环境。
他又说,来港后更清楚国家对香港创科的大力支持,吸引愈来愈多资助及人才流向香港。他透露,据他所知,许多学弟妹和同学都有意来港寻找机会,特别是华人科研人员,更希望将海外研究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为建设祖国和香港出力。
港中大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认为,透过杰出创科学人计划来港的科学家领军人物,带来了显著的明星效应,可望向本地和海外年轻人展示出科学家是一份伟大工作,激励他们踏入创新科技领域,长远而言,对培养下一代未来科学家和创科人才,影响重大而深远。
“全民创科”的土壤愈来愈肥沃
创科之树的成长,离不开崇尚创科的土壤。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大环境,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特区政府从多方面着手,多管齐下推动科普,联系社会不同持份者,在社会各阶层全方位强化科普,让创科渗透市民生活的每一部分。其中,在最能吸引大众关注的航天科技领域,特区政府藉助中央政府宣布首次开放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的热潮,联同不同团体聚焦举办一系列的航天科普活动,加深市民大众认识国家航天科技发展和成就、了解香港创科界对国家航天工程的参与和贡献,全力培养年轻一代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特区政府近年亦积极主办及支持各项大型创科相关活动。2022年12月,特区政府首度举办国际创新及科技高峰会。去年,特区政府创科局首次与香港贸发局合办香港国际创科展(InnoEX),加上同场的春季电子产品展,汇聚19个国家和地区2,600个展商,而今年的参展商数目更增至3,000个;展览期间,政府又举办首届香港世界青年科学大会及香江诺贝尔论坛,邀请诺贝尔奖及图灵奖得主、顶尖创科人才及著名科学家主讲,成为受国际关注的创科盛事。
在特区政府努力下,创科,不再是高深莫测、玄妙奇幻的代名词。随着创新科技嘉年华、城市创科大挑战、香港资讯及通讯科技奖、创客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香港分站赛等活动,社会大众越来越有机会成为高新科技活动的参与者,“全民创科”的土壤愈来愈肥沃,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土壤愈来愈肥沃。
全新的努力带来全新的成果:本地研发开支持续增加,2022年为止数字突破300亿元,增至301.38亿元,占本地生产总值(GDP)1.07%。香港创科,正以全新姿态打造香港新质生产力。
本届特区政府重大创科政策措施
2022年
创新及科技局于7月1日改名为创新科技及工业局,更重视以创科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及科技产业的发展
本届特区政府首份施政报告,提出未来5年吸引100间具潜力创科企业落户香港,包括20间龙头创科企业;设立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资助大学研发团队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兴建更多创科人才住宿;设立工业专员,统筹新型工业化的策略工作
年底发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在四大发展方向的基础下提出八大重点策略,从顶层规划和设计着手,勾划出香港在未来5年至10年的宏观创科发展目标
2023年
拨出60亿元设立生命健康科技主题研究院,预留30亿元推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础研究,及加速建设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设立100亿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推动下游新型工业发展
2024年
年内发布河套香港园区发展白皮书;河套港深创科园首批大楼年底落成;于河套设立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及拨出20亿元支持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进驻河套
年内成立香港微电子研发院,促进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合作
新型工业发展办公室成立;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资科办)及效率促进办公室合并组成数字政策办公室
(来源:香港文汇报 记者:金文博、莫楠、高钰)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