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合照。
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的平衡对我们的健康、经济和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慈善环保团体“食德好”今日(13日)公布“2024年社区粮食安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经济不景气下社区整体于粮食安全和营养摄取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呼吁各界提高对香港粮食安全与气候议题的关注,并采取行动,缓减对基层处境的影响。
调查于今年7月进行,共收集509份有效问卷,受访对象为居于葵青及深水埗区之领取综援人士、残疾人士和低收入家庭等弱势群体。
调查显示,六成受访者表示对“粮食安全”概念了解不足,接近一半误将其等同于食品安全。32.8%受访者在过去六个月曾因经济困难而减少用餐次数,更有44%曾因节省开支而挨饿;接近四成人士曾经担心家中食物不充裕,情况令人忧虑。另外,不少不适切居所住户(如劏房、天台屋等)表示,没有足够煮食设施也是膳食选择和营养吸纳的主要障碍。
经济影响基层选择食物
选择食物方面,经济因素成基层市民的食物选择主因。高达77%的受访者表示,在选择食物时最重视价格因素,其次是口感和味道;只有32%的人会考虑食物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显示出当前经济压力对基层市民饮食习惯造成主导影响;而环保和可持续性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但基层于经济压力下难以于饮食习惯中为环境出一分力。
逾6成对食物标签关注度低
食品标签是提供食品营养信息和健康指引的重要工具。通过查看食品标签,消费者可以了解食品的营养成分、热量、添加剂等信息,从而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调查结果显示,不关注食物标签的受访者超过36.3%,而关注食物标签受访者中,很多受访者均表示选购决定时最终关心食用期仍多于食物营养与其他元素成分。
关于受访者最关注政府哪项措施时,逾46.2%希望政府能支援基层获基本营养食物,其次为强化食物供应、稳定价格(41.3%)以及资助食物回收和再分配工作,减少浪费(40.1%),亦有接近20%受访者认为要优化食品标签和营养标示制度。
食德好倡三方向提高本地社区粮食韧性
食德好项目经理卢珏珊认为,数据显示不少家庭每天都在面临填饱肚子,抑或是支付其他必要的生活开支的挣扎,并直接影响个人和家庭的饮食质量,进而衍生到营养不良和影响健康。今次调查也反映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消费观念在基层群体中的普及程度仍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在选择食物时更多考虑环保和可持续性因素,为缓减气候变化出力。
食德好建议从三方向提高本地社区粮食韧性,包括加强基层营养获取的能力,制定针对弱势群体的营养食物援助及膳食计划,减轻购置相关食物压力;强化粮食安全网,检讨资助食物银行服务所提供的食物组合配搭,迎合不同服务使用者营养吸纳的需要;强化本地食物供应,长远逐步提高香港本地的食物自给率,增加本地粮食供应的多样性和韧性,确保市场上有价格合理的蔬菜供应,让本地食物价格免于天灾、极端天气而造成粮食失收情况下,持续波动。
(点新闻记者李九歌报道)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