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私隐专员钟丽玲近日出席活动时透露,在2024年的首九个月,私隐专员公署分别收到864宗及38宗有关套取市民个人资料作诈骗用途的查询及投诉,当中查询数字较去年同期上升67%。她呼吁市民时刻提高警觉,在提供个人资料前应“停一停、谂一谂”。
钟丽玲表示,近年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日千里,亦出现越来越多利用AI技术行骗的个案。她分享了其中一个个案,在2024年初,有骗徒自称是一间跨国公司的英国总部首席财务官,要求香港分部的员工出席网上视像会议,声称要进行秘密交易。视像会议上,骗徒假冒英国首席财务官及其他看似是英国财务部门的职员,于过程中指示该名香港员工进行转帐交易,前后转帐15次至本地5个银行账户、涉及合共2亿港元。涉事的香港公司在约一星期后与总公司确认后,才发现被骗。在2024年5月,亦再有跨国公司受骗,同样收到由骗徒假冒的首席财务官的短讯,其后与对方进行视像会议,最终损失约400万港元,“所以在AI时代,有片都未必有真相”。
钟丽玲提醒,骗徒手法虽然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目的都是想盗取市民的个人资料图利或行骗。她呼吁,在五花百门的行骗手法之下,市民要时刻提高警觉,在提供个人资料前应“停一停、谂一谂”,既不随便向他人披露个人资料,亦不随意点击或扫瞄可疑的超连结及二维码。此外,市民要不时留意账户及签账纪录,并好好保护账户密码及启用账户登入双重认证功能。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